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金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金璐
著名京剧演员
出生 1919年11月22日
国籍 中國
别名 王庆禄
职业 京剧演员
知名作品挑滑车
《长坂坡》等。

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男,著名京剧演员。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947年参与组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学院教师。

2016年6月1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7岁。

人物经历

11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第三科(金字科)学生。初从陈少五、王荣山、蔡荣贵、鲍吉祥等学老生,并从曹心泉习昆曲。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工武生,先后师从曹玺彦、迟月亭、诸连顺等,从李洪春学红生戏。毕业后向丁永利求教,

短打戏均有较高造诣,为杨派传人之一。在武生行当里,堪称全材,凡长靠短打武生戏,能演200余出。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1940年后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颖光社"。此后分别与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啸伯等合作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焦菊隐组织的戏曲学校校友剧团,1951年参加上海华东实验京剧团,与金素芹、沈金波等合作演出。1979年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1945年,农历乙酉年,冬:李鸣盛挑班演出

1946年6月5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救济桂灾义务戏第一场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1954年,农历甲午年:京剧上海武生大会举行并评出"四大武生"

1955年4月21日,农历乙未年三月廿九日:北京纪念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演出第三天

1956年10月28日,农历丙申年九月廿五日: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1984年12月28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初七日:庆祝《戏曲论丛》创刊京剧晚会举行

1988年4月28日,农历戊辰年三月十三日:侯喜瑞艺术专场演出举办

1991年2月23日,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马连良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演出举办

1995年5月4日,农历乙亥年四月初五日,晚:王王吟秋收李佩红为徒

1996年1月11日,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

1996年3月15日,农历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开演

1999年6月12日,农历己卯年四日,廿九:钮骠、沈世华收杨学锋顾琰为徒

2000年10月19日,农历庚辰年九月廿二日,下午: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请刘曾复作京剧艺术讲座

2001年10月8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2002年5月14日,农历壬午年四月初三日:第一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颁奖

2002年6月9日,农历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戏校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02年10月29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廿四日,14时:京剧电影《江姐》首映

2005年9月13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初十日:左红莲拜杨博森为师

2005年11月30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廿九日:汪本贞先生京剧音乐艺术与京胡艺术研讨会举行

2006年2月4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七日:何凤仪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2006年2月18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廿一日,10时:陈永玲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2006年6月28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初三日,10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艺术生涯回顾展"开幕式及座谈会举行

2006年10月,农历丙戌年:《王金璐舞台人生》、《关云长忠义千秋》出版

2008年2月12日,农历戊子年正月初六日,13时30分:梅兰芳大剧院2008年雪灾赈灾义演

2009年8月22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国粹生香--2009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启动仪式举行

2016年6月1日,家中去世

艺术经历

三十年代,舞台上关老爷戏颇吃香,王金璐央求丁师教授关羽戏,这又引起了丁师盟弟、以关戏享誉梨园的李洪春的注意。王金璐得马连良先生亲授,更有丁、李两位宗师的合力栽培,艺技步步登高,拾级而上。一九三七年,在《立言报》举办的童伶选举中荣登生行榜首。

出科后他与宋德珠李玉茹等合作演出,常演《长坂坡》、《挑滑车》、《林冲夜奔》、《恶虎村》、《华容道》、《汉津口》等剧。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焦菊隐、翁偶虹等组织的戏曲学校"校友剧团",在《百战兴唐》一剧中扮演南霁云、郭子仪两个角色,演于北京、上海,轰动一时。一九四八年,王金璐随李洪春组"共和班",到天津"天华景"演出,他们天天戏码翻新,创下日夜两场由初秋到初冬整整三个月持续满堂的记录。他在近百天内贴戏七十余出。这是京剧史上一段罕见的佳话。一九五零年他参加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与金素琴沈金波等合作创演《皇帝与妓 女》,饰抗金英雄吴革一角,三个月连演连满;《劈山救母》创演沉香一角,卖座比《皇帝与妓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九五八年,他调陕西省京剧团,因腰部受伤,不得不黯然身退,回到北京休养。病中闲居十八年,王金璐在伤痛中仍然未忘练功、默戏,韬晦磨砺。一九七七年,他受聘为北京京剧团《逼上梁山》一剧的艺术顾问,他每作示范,必技惊四座。

一九七八年,六十花甲,王金璐以《挑滑车》拉开帏幕,重又开始了他一个新的鼎盛期。高宠的"起霸",先是三个高抬过额、不借扔劲、不借冲劲的慢踢腿,支柱腿有如铜浇铁铸纹丝不动,而"月亮门"的腿功,舒展缓慢,台下观众顿时像炸窝似的轰动起来。戏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在三场"边"中,随着〔上小楼〕"气得俺"开始,转身、踢腿、嗟步、月亮门、鹞子翻身……冲、率、脆、美,一气呵成。他鹞子翻身的迅速,快得"大靠"在空中撑得浑圆,如一轮疾转如飞的风轮;站定亮相,又稳如泰山纤毫不动;一时间台下掌声震耳欲聋。末场"挑车"全剧推向高潮,他蹦起来的"劈岔"高过桌子,两腿前后撕成一字,马跌人惊的效果叫人拍案叫绝;"喘丫、软岔"的动作,靠旗点地,腰里弹性十足,年富力壮者尚且难能,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种绝佳的腰腿竟是出自这位六十岁老伤病员身上。接着,《长坂坡·汉津口》、《巴蜡庙》、《战宛城》、《连环套》、《翠屏山》、《走麦城》、《古城会》……王金璐再铸辉煌。一九八三年,他与夫人李墨缨又整理修改并演出了《潞安州》,从此使此剧由冷变热,身价徒增。

王金璐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授,他的弟子有王元信、郭仲春、杨少春、叶金援、王平、李端、徐小健、张家旺、秦占宝、周龙、赵永伟、董玉杰、常东、张绍成、余汉东、杜鹏等。

电视作品

1990年《武生泰斗》饰林玉昆

代表剧目

王金璐博采众长,戏路宽广。擅演剧目有长靠戏《挑滑车》《长坂坡》《潞安州》,短打戏《林冲夜奔》《战宛城》《骆马湖》《安天会》《八蜡庙》《洗浮山》《百凉楼》《铜网阵》《恶虎村》等,红生戏《古城会》《走麦城》《汉津口》等。

艺术特色

王金璐青年时期嗓音高亢洪亮,武功功底坚实,特别是腿功尤为突出,表演重视深刻细腻的内心,务求神似,是公认的文武老生。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既吸收了"麒派"贴近生活的演技以刻画人物,又从"马派"表演中摄取营养,使台风和身段大方飘逸,寓文于武,别具一格。至今九旬开外,依然坚持练功教徒,可谓艺术领域的常青树!

人物轶事

忘词的教训

进戏校学戏一年,他们就登台演出,戏迷们还挺爱看娃娃戏的。头一回演《虹霓关》(头二本),学老生的小金璐演秦琼。攻城时,滚木雷石打下来,秦琼有白:"哎呀!且住。适才攻城,那厮滚木雷石打下来……"赶到上场,文武场特精神,锣鼓又响又急直赶人,"哐哐一得哐!"小金璐没见过这阵势,分神了。秦叔宝一声:"哎呀!且住……"忘词儿了。台下人乐了,小金璐慌了,又是"哎呀!且住……"台帘边上站的沈三玉老师一声"滚下来!"小金璐赶忙进了台帘儿。

在宽容的笑声中,看娃娃戏的观众们不知道的是:小金璐才进后台,沈老师抬腿一脚,金璐顺势一跃,被踢了个滚儿。金璐先生丝毫不记恨老师,如今讲起这事,他笑着说:"沈老师把隋唐第七条好汉一脚踢了个滚儿。"这经历,却使他记住了上台要集中精神,处变不惊。

28年后,1959年,作为陕西省京剧团顶梁柱的王金璐到西北、中原、华北巡演带机关布景的《七侠五义》。在邢台演冲霄楼,白玉堂登上高梯,口念:"印信在此!"锣鼓场"吧嗒仓"落在"仓"上时,后台应按下电钮,白玉堂跳入铜网。可是那天替工的师傅后台按早了,金璐先生从几米高处生生摔下,又有一根木棍击来,把嘴打得肿起老高。重伤后的他,却忍痛到后台勾脸接演欧阳春去了。

妻管炎

王金璐的当红,是从“童伶评选”开始的。1937年1月10日,童伶选举经过一年,终于产生了结果:王金璐获得了生行冠军。王金璐红了,红到什么程度?他甚至拥有了中国第一批“私生饭”。这群狂热粉丝大多为学校的女学生,不仅在剧场里看他的戏,还要专门打听他的行程,在大街上拦截他,时人称这帮女生为“捧角儿嫁”。最狂热的一位“脑残粉”,叫作言慧珠

言慧珠当时在春明女中念高中,她喜欢王金璐的戏,每天一放学就招集一群同学去戏院看戏。坐在自己固定的座位上,只要王金璐一登台,她就和同学们高声吆喝,拼命鼓掌。王金璐和女朋友在大街上溜达,看见言慧珠远远地过来,热情挥手,吓得连忙回头就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言二小姐虽然人美,却不是王金璐的意中人,他最终娶了另一位戏迷,那也是一位小姐,这位小姐就是李墨璎[1]

李墨璎的父亲是孙传芳手下的一个师长,她喜欢王金璐,父亲当然不愿意。王金璐结婚后,李墨璎的父亲和女儿、妻子都断绝了关系,带着二姨太回了山东。从此,王金璐成了梨园行里有名的“妻管炎”。她是他的“编剧”,给他整理剧本;也是他的经纪人,给他打理演出事宜;“文革”时,“靠边站”的王金璐一家困顿不堪,曾经想去看自行车,她不愿意,靠给工厂画灯纸、糊火柴盒、纸灯笼过日子——“我一辈子都没什么主意,就盯着她,她管我。”

养生之道

如今80多岁的王老每日仍在练功。谈到养生,王老说,时下,淡泊养生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然而有的老年人对此却存在一些误解,他们以为淡泊就是不要干事,也不要多想问题,对读书看报不感兴趣,老年集体活动不想参加,逛公园也觉得没有意思。他们一天的生活不是闲游就是睡觉,或者打打扑克、搓搓麻将。实际上,他们把淡泊养生变成了淡泊生活。

一个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动力,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看到,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衰老得更快了,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去优化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以为:淡泊名利、优化生活、淡而不闲、忙而得乐,有滋有味地度过幸福的晚年才好。

王老相信民间流行的养生保健谚语,如"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人怕不动,脑怕不用"、"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饭后散步,不进药铺"、"不抽烟不喝酒,病魔绕着走"、"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他说,这些谚语传授的经验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的真理,它告诉人们:勤劳动、多运动,是健康长寿之道。

人物评价

叶少兰:和王金璐先生一块儿同台过《龙凤呈祥》。他很诚朴,很诚实,很朴素,很有大武生的仗义的风度。他对艺术很忠诚和执着,直到他已经到晚年,还在锻炼自己,为了更好传播艺术。他60岁还能在舞台上演《挑滑车》,这源自于他深厚的功底。

孙毓敏:王老师是现在硕果仅存的艺术大师,继承了杨派,也比较全面,短打武生、扎靠武生全都行,而且拜过马连良,文戏也行,从小就是小神童。他曾经还受过很严重的腰伤,后来恢复之后,到80多岁的时候还扳朝天蹬呢。中国京剧精神,就是这种自强不息。[2]

李光:王金璐先生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一生有台缘、人缘、戏缘。过去有句话,王金璐的腿,梁慧超的腰,对他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腰病离开舞台有20多年,后来又恢复了,岁数已经很大了,依然登台演出。

谭孝曾:他的《夜奔》和我之前听的、学的完全不一样,既有杨派的东西,也有他自己的理解。跟王先生的学习对我后来在舞台上的身段展现有很大帮助。

视频

王金璐 挑滑车
王金璐《长坂坡.汉津口》

参考资料

  1. 他是八十年前的小鲜肉,他是真正的大武生, 腾讯大家, 2016-06-02
  2. 众人惜别王金璐, 网易新闻网,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