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电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电报

中文名: 电报

外文名: telegram

发明时间: 1837年

发明者: 塞缪尔·莫尔斯

主要作用: 传递文字讯息

分类标准: 译码、传递速度、信息内容

拼 音: diàn bào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电码。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1]


通讯方法

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Semaphores)、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今日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发明

欧洲科学家在18世纪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同时开始有人研究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早在1753年,一名英国人便提出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设想是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发电报的一方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的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把文本誊录。


同期法国率先使用灯号和旗语的方式在一系列高塔上传播信息,称为Optical telegraph,也是电报一词的英文起源,可以在很短时间内 把信号传到很远,但其限制是需要有较多的人手以在地形内见距离外作中继传信,又受到天气影响。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 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及威廉·库克(William Cooke)发明。两人并为发 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


在美国,塞缪尔·莫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尔斯电码。


演进

初期的电报只能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Land Line)通讯。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 不能越过海洋。到了1850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及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首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则在1857年敷设完毕。但由于技术原因,这条越洋电缆只使用了数天便告失灵。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要在九年之后,即在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至于横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更要在1902年方才完工。


到了19世纪90年代,各地仍然要经过电线用来传送电报。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1895年,意大利人伽利尔摩·马可尼首次成功收发无线电电报。4年后,即1899年,他成功进行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传送。1902年首次以无线电进行横越 大西洋的通讯。无线电报的发明使流动通讯变得可能,配备无线电电报机的远洋船只,就算在海洋上仍然与陆地保持通讯,更能在需要时发出求救讯号。


1912年,英国客轮泰坦尼克号加拿大纽芬兰附近海域撞上冰山而沉没,船难发生时,船上的电报发信员屡屡发出错误讯息,致使事发周遭海域上准备援救的客轮误判船难情况,耽误了救援时机。


中国大陆电报

中国首条出现电报线路是1871年,由英国、俄国及丹麦敷设,从香港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由于清政府的反对,电缆被禁止在上海登陆。后来丹麦公司不理清政府的禁令,将线路引至上海公共租界,并在6月3日起开始收发电报。至于首条自主敷设的线路,是由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所建,1877年10月完工,连接台南及高雄。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两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为贵”为由,得以准奏开办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并在1881年12月开通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李鸿章说:“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天津官电局于庚子年一度遭乱全毁。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敷设了福州至台湾的海底电缆,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1884年,北京电报开始建设,采用“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同年8月5日,电报线路开始建设,所有电线杆一律漆成红色。8月22日,位于北京崇文门外大街西的喜鹊胡同的外城商用电报局开业。同年8月30日,位于崇文门内泡子和以西的吕公堂开局,专门收发官方电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9月,江苏省以官款组织淞崇无线电局,供官商通报。中国第一份商用无线电报由淞崇无线电局发 出。


为了传达汉字,电报部门准备由4位数字或3位罗马字构成的代码,即中文电码,采用发送前将汉字改写成电码发出,收电报后再将电码改写成汉字的方法。


香港电报

在19世纪末期,英国人统治香港后,即积极发展电报网络,成立大东电报局,为香港工商界提供对外联络服务。1871年开始,大东电报局便于香港岛西部的钢线湾铺设电报电缆连接香港与外地。


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起飞,电报为香港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不少贡献。在电报最为流行的时期,上至大企业、大银行,下至一般贸易公司、制衣厂,都拥有最少一台电报发送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真机的普及,电报在香港即逐渐式微。2004年元旦当日,电讯盈科即停止香港境内电报业务。


台湾电报

电报是台湾电信业务之始。清代沈葆桢于1874年视师台湾时提议建水陆报线。丁日昌于1877年架设台南府城至凤山旗后电报线。1876年于台北成立“电报总局”,1888年设立电报学堂。在日据时期最盛时,台湾有线机电报电路99路,对外无线电报电路16路,海缆6路。后多 被美军飞机轰炸破坏。设备与机房在民国时期之初由电信局接收。台湾首次启用英文电传打字机是1949年8月16日,草山(阳明山)电信 局为处理给蒋中正之大量电报,装用美式15型电传打字机。此后电信局管理的五条主要电报电路也改用电传打字机,并且使用国际通用的“五单位码”(鲍窦码,Baudot code)。


使用

概述


电报的发明使得长途通讯的价格大为下降。最早期电报的传送成本,是依靠目测的摆臂式讯号机系统的30分之1。之后更随着技术的改良 和用量扩大而大幅下降。到了20世纪初,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负担用电报作长途通讯。当时负责经营电报通讯的公司,在各地大城市设置电报局。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收费是按距离及电报字数计算。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至于各大企业和政府多数拥有其电报专线。而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亦出现了使用专门透过电报传送新闻的机构,即现时的通讯社。当中路透社于1851年在伦敦成立,是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由于电报的传送速率十分有限,因此最初只可能用作传送文字,而且必须要把文字尽量精简以减少字数。最早的电报用人手拍发,熟练的电报员使用摩斯码大约能每秒钟传送一个字母。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电传打字机,将拍发电报自动化。电传打字机之间像电话一样以拨号接通,之后把讯息以打字的方式传出,使用与电报一样的技术传送。一般人都能使用电传,传送的速度得到提高,亦大为减少出错的机会。在传真及长途电话普及以前,电传打字机曾一度遍及各地的办公室,专门用作长途通讯。


军事用途


1861至1865年于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为世界上首次使用电报投入军事用途,交战双方除了以摩斯电码进行部队间的通讯外,也配合报业将战地消息传播出去。


1884年的中法战争,法军侵犯台湾,台湾巡抚兼清军指挥官刘铭传也善用了丁日昌时期所建设的电报,向清廷回报了台湾的战事。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方面以电报截听了李鸿章回传给北京的电报,得知了清廷赔款求和的情资。


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在台湾建立了电报监听站,得知了沙俄波罗的海舰队驶经台湾海峡驰援旅顺与对马岛海域的战区,并使日本一举顺利歼灭沙俄舰队。


二战时期,德国人研制了密码发报机恩尼格玛密码机(Enigma),一度使盟军束手无策,但最后遭到盟军更先进的密码机破译,并在大西洋海战中歼灭了利用电报通讯指挥的德军U艇舰队。


国共内战时期,国共双方也重用了电报编码/解码人员,但解放军除利用电报截听国军情资外,同时配合敌后渗透人员与民心向背的运作 ,取得优势;另见电影《听风者》。


今天的电报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报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讯方法。自从电话网络数字化以后,电报通讯变成为数位通讯网络内其中一种以文字通讯的应用,在传真机普及后更被传真所取代。当互联网及行动通讯日渐广泛使用以后,电报更进一步被电子邮件及简讯所取代。一般人已不会使用电报通讯。传统的电报新闻(即电讯新闻稿)亦已由传真、互联网及手提电话的短讯所取代。只有在一些很特别的旧有应用环境下,才会偶然看见使用电传打字机的电报业务。


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2008年5月1日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业务即日起走入历史。印度国有电信有限公司则于2013年7月14日终止电报业务。


现时,在北美地区,Internation Telegraphy仍然维持电报服务,主要针对一些特别喜庆场合,或用作解决法律争议之用。而在日本,NTT东日本和NTT西日本仍然为当地民众提供电报服务,主要用于庆祝新婚、毕业,或丧礼治哀之用,而所传的电报,会按场合以特制的纸和信封印出。在英国,英国电讯在2003年将电报业务拆成一间小公司Telegram Online。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电报仍有在法律以及通讯用途 。


在中国大陆,由于通讯行业的迅速发展,民用电报业务已经鲜有人去办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取消民用电报业务。专职的电报投递员也接近消失。


但因为以密码的方式转送简单的信号需要的资源较少,而一些保密通信上或专业的航空和航海剿动仍然可用上类似的打密码的传信,但这些不再构成一种特别的职业。


参见

韵目代日,中国最初的电报纪日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因电报的使用而形成的新闻报道方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