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乳泉位于荆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难得的宜茶之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得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敬献给楚王。因宫中玉工不识其宝,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厉王和楚武王砍去双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被卞和的赤诚之心所动,派玉匠剖璞,终于琢成一块世之罕宝--和氏璧。传说白乳泉就是从卞和眼泪冲刷成的石坑中出露的。[1]

中文名: 白乳泉

外文名: White spring

地理位置: 安徽省怀远县城南郊荆山北麓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目录

简介

白乳泉,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难得的宜茶之水。据文献,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率领其子苏迨、苏过来白乳泉游览并考察,经品味泉水后写有《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 白乳泉背依一荆山,面临淮河,东与禹王庙隔河相望,西邻卞和洞。因而泉左建有望淮楼,登临远眺,景色壮美,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水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泉。

生成原因

原来,荆山是一座因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山体,在其冷凝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受内外地质应力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节理和断裂,泉坑就是在三组密集中的节理交汇处发良而成的。泉水则是大气降水顺岩体的节理和风化裂隙下渗地下,沿断裂层汇入泉坑的。

白乳泉的泉坑后,有两人方可合抱的古榆树(实际是朴树,大多数人称之为朴榆)一株,枝叶茂盛,绿荫蔽日,酷暑季节,泉四周也凉爽宜人。泉水从石隙中流出,在一米多口径的石坑中汇聚成一泓碧液,清澈透明,同其泉名似乎不相符合。据文献,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率领其子来白乳泉游览并考察,经品味泉水后写有《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诗中有"牛乳石池漫"之句,诗后自注云:"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可见,苏东坡确实看到了泉水色白如乳。这也说明,古人命泉确有水色依据。那么,我们看到的白乳泉水为何是无色透明的呢?

对泉水颜色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下水确实会具有某种颜色,这主要是水中含有某种离子成分或有较多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所造成的。白乳泉周围分布着花岗岩一类(白岗岩)的岩石,受风化作用,地表部分会形成白色的高岭土。在大雨涝沱之时,高岭土的细小颗粒可悬浮在水中,或汇入地表河流,或流入地下,使水呈现"牛乳"状。由于地层的过滤作用,这种悬浮物质往往被分离出去,使涌入泉坑的水透明无色。但也有一些距地表较近和泉口相通的宽大裂隙,可将这些未经过滤的水输入泉口,使泉水浑浊发白。这可能就是苏东坡所记白乳泉"牛乳石池漫"的形成机理。据居住白乳泉畔已有51年的王振芳老人所讲,白乳泉平时清澈透明,雨后涌乳,尤其是滂沱大雨之后,泉的涌水量增大,泉水发白。同时,该泉的流量随季节发生变化,雨季水丰,旱季水少,干旱年份还会出现断流现象。从这位老人的长期观察和宋代苏东坡的记叙,说明古人对此泉的命名无误,白乳泉确能涌"白乳"。

风景

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与禹王庙隔河相望,西邻卞和洞。因而泉左建有望淮楼,登临远眺,景色壮美,正如楼上楹联所云:

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

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

泉右侧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绝。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大为泉区增色。 白乳泉边养一千年白龟更是神奇。

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水,卞和洞以谷为邻。周围峰峦叠翠,榴林似海,绿树掩映,芳草如茵,是远近闻名的天然佳境。

白乳泉位于安徽省蚌埠怀远县城南郊,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为邻。因泉水甘白如乳,故名。泉左有“望淮楼”,登临闲叙。凭栏远眺.意趣盎然,正如磺联所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迭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迷离,清幽宜人,实为天然佳境。泉水内多含矿物质,烹茶煮 茗,芬芳清例,甘美可日。表面张力强,水倾注怀中,能突出杯面一米粒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游人观之,无不称奇。宋苏轼(东坡)游此,赋诗留念,将此泉誉为“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 “白乳泉”,“望淮楼”题名。

白乳泉原名白龟泉,相传唐贞元年间,泉内曾有白龟流出,因此得名。宋元佑七年,诗人苏东坡与其二子苏迨、苏过自河南赴杭州过此,见泉水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杭,美石肖温瓒。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因泉水甘美呈乳色,后人改名白乳泉。

清光绪年间,乡绅李少五于泉南建大仙庙。嗣后,崇奉道教的“师吕道人”宫尔铎弃官归里,拆大仙庙建吕祖殿,隐居于此。一九二四年,安徽督军马联甲赴亳禁烟过此,捐款于泉西北建望淮楼。每当初夏雨晴,游人乘兴登楼,细品羽经,极目远眺,漫山榴火艳艳,长淮帆影点点,景色秀丽,令人神往。

楼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联,其中岭南廖康健撰联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白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已成脍炙人口的佳名。泉旁曾有黄庭坚、赵子昂、陈宏寿等书法名家的碑刻。一九六五年,郭沫若同志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字,使名胜楼格外生辉。

白乳泉泉眼位于“纯阳道院”的中央,径不过斗,四时不竭,受一株数百年的老山榆树覆罩着。炎夏盛暑,游客至此,荫翳蔽日,清幽宜人。泉水内多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强,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美适口.茶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一米粒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游人观尝,无不称奇。

泉东南有半山亭,原名梅风亭,亭的左下方有“双烈祠”。

1987年,白乳泉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后,正式对外开放。

视频

怀远白乳泉的泉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