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云金丝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鱼(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属于鲤科唐鱼属,本属仅有1种,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唐鱼为中国特有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由于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现已野外绝灭。

生长环境

金丝鱼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微流水环境中性活泼。虽然为生活在南方的群体,但尚能耐寒,当水温降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杂食性小型鱼类,主要以浮游动物和腐殖质为食。

分布

金丝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窄,近代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1]

外形特征

唐鱼体细小,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前端无瘤状突,上颌无缺刻。无须。眼大,侧上位。眼后头长显著大于吻长。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短,起点显著于腹鳍之后。胸鳍末端稍钝,向后远不及腹鳍起点。腹鳍短小,末端可达肛门。肛门接近臀鳍起点。臀鳍接近于背鳍相对。尾鳍叉形,末端稍尖。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纤细,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短而稀疏。鳔2室,后室较前室长。腹膜灰白。

唐鱼生活时体色艳丽多彩,为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一般体背棕色,腹部银白,沿体侧中部有1条金黄色或银蓝色纵行条斑,在条斑上下各有数道深棕色线纹。尾柄基部有1红色圆斑。虹膜金黄。背鳍基部红色,其他各鳍黄绿,边缘透明。此鱼因最初发现于我国广州市郊白云山溪,故英文泽名为白云山鱼。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绝灭(EW);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濒危等级:绝迹(野生)。

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几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造成产区山林破坏,水土流失,使山涧断流或改道。唐鱼原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

经济利用

人工饲养个体常见,为受欢迎的观赏鱼,适合生活于弱酸水中,性情温和,主要活动于水中上层。接受食物很广,可喂食一般干粮或红虫,可与其他大小相近的鱼类混养,容易饲养。雌鱼肥硕夏季可移至室外饲养。可容忍低至摄氏5度的水温。繁殖是以散性卵的方式,人工环境下易繁殖,但应保护鱼卵免受亲鱼吞食。本种在人工养殖下亦繁殖出多种变种。

繁殖与饲养

白云山金丝鱼的繁殖十分容易,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热带卵生鱼类繁殖的爱好者实验。在适宜水温25℃左右、水质硬度6~8,酸碱度pH7.0左右的小型繁殖缸中先铺设一层莫丝草或经过热水高温消毒过的棕丝,作为鱼卵的附著物和保护物。然后,选取有待产特征的雌鱼和健康的雄鱼,按雌雄比例1:1或1:2的比例放入繁殖缸。在安静的环境下,雌雄鱼很快会进入“发情”状态,雄鱼会不停地追逐雌鱼,直至雌鱼将鱼卵产在水草丛中,雄鱼则会立即使之受精

鱼卵呈白色透明,带粘性,会黏附在水草上,数量为200~300粒之间。待产卵结束即可将种鱼捞出,以免它们吞食鱼卵。受精卵经过30~36小时左右的时间开始孵化,仔鱼在孵化后的36小时内不太会游动,完全靠吸收自身的卵黄素生活,而后才会摄食极细小的浮游生物,此时可喂饲草履虫,也可用少许蛋黄调水后投饲,但必须注意一次不可太多,蛋黄极易污染水质,导致水质腐败。如此,再经过7~10天,仔鱼就可直接喂食小型的鱼虫了。

金丝鱼性情温顺,不攻击其它品种的热带鱼,是混养的好品种。由于它的原产地靠近北温带,对水温适应性较强,耐寒冷,能在其它热带鱼无法生存的10℃水温下生活。饲养金丝鱼的水族箱,箱底要铺上经过冲洗的小石子,并种植几株沉水植物,如轮藻等,保持光线暗淡。水的酸碱度以偏弱碱(pH7.0~7.4)为好。水族箱内的水最好用过滤的雨水,不宜直接注人自来水。该鱼以摄食浮游动物(水蚤、剑水蚤、昆虫幼虫)为主,也可摄取一般的干饲料,如麦片、熟蛋白等。它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对饲料要求不严格。

因研究工作需要,广州部分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收集和培养,但未作专门驯化和繁殖研究。作为观赏鱼类,有作专事饲养和繁殖。东南亚一带饲养较为普遍,香港的热带鱼场从事繁殖、饲养,外销世界部分地区。

雌雄鉴别

雌鱼的体型比雄鱼稍短壮,腹部膨大略带白色,背鳍的红色较多。发情时可见雄鱼追逐雌鱼。

雄鱼的体型比雌鱼略瘦长,背鳍和腹鳍也较大,且色泽比雌鱼鲜艳。

参考来源

  1. 金丝鱼搜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