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头山天池

白头山天池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长白山天池

外文名称;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

地理位置;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开放时间;5月1日-9月3日 07:00-17:00;

9月4日-次年4月30日 08:00-17:00

景点级别;AAAAA级

占地面积;9.82 km²(水面面积)

著名景点;金蟾卧峰长白飞瀑聚龙温泉长白山大峡谷

长白山天池(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双方各拥有一部分水域。天池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3370米,其池水的海拔高度为2189.1米,最深处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天池在宋朝以后多有喷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刘建封登上白云山,为天池十六峰命名,探明鸭绿、松花、图们三江源流。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长白山天池也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的雅称。

2000年,长白山天池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公布为“海拔最高的火山湖”。[1]

目录

历史沿革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火山活动经历了造盾(早更新世)、造锥(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喷发三个发展阶段。通过火山地质学和考古学14C年代学测量,全新世以来天池火山至少有两次(1199年和约5000年前)大规模喷发,是天池初具规模的时期。

宋庆元五年至宋嘉泰元年(1199~1201年)天池火山大喷发是全球近2000年来最大的一次喷发事件,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及日本北部。这次的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大量熔岩,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天池。也就是说,长白山天池的年龄不超过1000年。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爆发式喷发,火山喷出物堆积在喷火口,形成高耸的锥状山体。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刘建封登上白云山,为天池十六峰命名,探明鸭绿、松花、图们三江源流,勘分奉吉界线,查清中韩国界。自此,改变了“登白山而不知白山之高,临天池而不知天池之深”之状况。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

地形地貌

天池位于长白山十六峰的环抱簇拥之中,背倚海拔2749米的长白主峰白头峰,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3370米,其池水的海拔高度为2189.1米,比新疆的天山天池还要高出200余米,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

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其中将军峰最高,海拔2749米,位于朝鲜一侧。白云峰海拔2691米,在天池西侧,为中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东北有天豁、铁壁、华盖、紫霞诸峰,天池西南有梯云、卧虎、冠冕(玉雪)诸峰,天池西北有龙门、观日、锦屏、芝盘、玉柱(青石)诸峰。因驻有气象站而得名的天文峰(2670米),介于铁壁、华盖两峰之间,山峰不显,有公路直抵山颠,可俯瞰天池。

地质特点

长白山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远在两亿年至七千五百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层。中生代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波状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布的准平原。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

气候特点

长白山辖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季多雾凉爽。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小时。无霜期100天左右,山顶只有60天左右。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个别地方可达70厘米。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变化多端。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天,年平均风速为11.7米/秒。年雾凇165天,山顶雾日265天,年均日照数只有100天左右。

水文特征

长白山天池最深处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总蓄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同时,长白山天池也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的雅称。

二道白河直接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第西流松花江的正源,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南麓,图们江源于长白山天池东麓。

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该河夹流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全长1250米,在其尽头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瀑布下有长白温泉,均与二道白河相通。

天池的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4、5月份,5月以后天池的来水量大于下泄量,水位开始上升,到8、9月份出现年最高水位。9月下旬以后,主要靠前一段蓄积的水量出流,水位陆续下降,直到翌年5月又开始回升。水位变幅约在2米左右。天池的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解冻日期在翌年6月中旬,有七八个月的封冻期。雪深0.86~1.04米,冰厚0.93~1.28米。

天池湖的水深幽清澈,群峰环抱的池面五彩斑斓,蔚为壮观。游览天池的黄金季节在盛夏。天池边上倒映出16座山峰的影子和头顶上的蓝天,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天池的特别之处和神奇之处在于,它只有出水而没有入水,却千年不绝地流淌着。古人说它的水来自海上,故又称“海眼”。

天池冬季冰层一般厚1.2米,且结冰期长达6、7个月。不过,天池内还有温泉多处,形成几条温泉带,长150米,宽30、40米,水温常保持42°C,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将天池称为“温凉泊”。

长白山气候瞬息万变,多为雾所笼罩,使得天池若隐若现,去的人经常看不见全貌,绘就了天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景象。长白山天池还流传着天池怪兽的传说,更为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长白瀑布位于白头山天池池北,长白天池四周有十六奇峰,北侧有一缺口,称U形门(古称小门),天池水由此流泻而下,由于山大坡陡,水势湍急,一眼望去,象一架斜立的天梯,人们称之为"通天河",也叫“乘槎河”。乘槎河从山口喷豁而出,迭落直下,形成高达68米的瀑布——长白瀑布。长白瀑布是松花江之源,中国东北最大的瀑布。

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将瀑布分为两股。长白瀑布从悬崖上凌空而下飞起万千水滴,瞬间水花纵横喷射,十分壮观。诗云:白河两岸景清幽,碧水悬崖万占流。疑似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不须鞭石渡沧海,直可乘槎问斗牛。欲识林泉真乐趣,明朝结伴再来游。

乘槎河

天池北端龙门峰与天豁峰之间缺口有一地势低下之处,称为闼门,是池水出流的唯一缺口,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条天然水道,即乘槎河,又名天河。到1250米尽头时,便轰然跌下68米高的断崖。形成长山瀑布。乘槎河是一条罕见的河流,是连接天池与长白瀑布的“白色纽带”,它全长也就1250米,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水自天池泻出,天豁、龙门二峰之间,波浪汩汩,形同白练。严冬不冻,下流五里,飞泉挂壁,宛成瀑布,声闻十里外……实为松花江之正源。”乘槎二字,乃神话乘木排上天之意。

钓鳌台

在紫霞峰下,矗立着因沧海钓鳌的豪迈举止和远大抱负而得名的钓鳌台。李白《赠薛校书》诗:“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钓鳌台上,用各色巨石砌成1米高、4米见方的“女真祭台”,相传女真国王完颜阿骨打便在此登长白山祭天池。据清史《东华录》载:“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一带……”《安图县志》记有“安图为女真之旧址”,可见这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

品牌建设

2000年,长白山天池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公布为“海拔最高的火山湖”。

据说,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宝镜。西王母娘娘有两个花容月貌的女儿,谁也难辨姐妹俩究竟谁更美丽。在一次蟠桃盛会上,太白金星掏出宝镜说,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谁更美。小女儿先接过镜子一照,便羞涩地递给了姐姐。姐姐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越看越觉得自己漂亮。这时,宝镜说话了:“我看,还是妹妹更漂亮。”姐姐一气之下,当即将宝镜抛下瑶池,落到人间变成了天池。还有一个传说,说长白山有一个喷火吐烟的火魔,使全山草木枯焦,整日烈焰蔽日,百姓苦不堪言。有个名叫杜鹃花的姑娘,为了降服作孽多端的火魔,怀抱冰块钻入其肚,用以熄灭熊熊大火,火灭后山顶变成了湖泊。

名称来历

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

天池水怪

天池水怪最早的记录来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的《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说“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这之后,天池水怪又多次出现,并且数量增多。

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周风赢表示,自己曾经同时在天池看到七、八头水怪。1981年9月21日,《新观察》杂志社记者李晓斌用长焦距镜头在天池中拍到了庞然大物——照片前景显出一只乌鸦,下面则是一个像反扣着的大锅一样的怪兽。

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怪兽的发现次数和记载越来越多,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在2004年7月11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天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水怪“聚会”,50多分钟时间里,它们5次冒出水面,最多的一次达到20多头。

英国路透社根据录像和视频,画出了天池水怪的构想图,图上的生物与美国夏普朗湖出现的水怪颇为相似,于是路透社推测,那可能是一种叫做“蛇颈龙”的动物。但是,蛇颈龙其实是远古时期的动物,所以这个说法在网络上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参考资料

  1. 长白山天池导游词,360文库 ,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