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槎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部,是永修西部历史悠久的中心集镇,316国道穿行而过。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泛槎修河,路过此地而得名。下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人口总计13982人。

白槎镇位于修河中上游,毗邻风景优美的(庐山西海风景区)柘林湖,全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公顷。

白槎镇是永修县优质水稻生产重点镇和优质大米加工基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水磨抛光和真空包装等高科技设备及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春竹牌优质大米远销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白槎镇也是江西省重要的茶乡,每年可产中高档茶叶1万斤以上,远销全国等地 。[1]

基本概况

白槎镇 位于永修县西北部,南濒修河,距永修县城32千米。面积52k㎡,人口13900人。辖白槎街1个居委会,塘上、福联、向阳、栗山、建新、郭坂、双丰、柳杨、兴隆等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白槎街。316国道过境。白(槎)泡(桐)公路贯穿全境。向阳村寒山墩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塘上村、郭坂村有商代文化遗址。

沿革

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泛槎修河,路过此地而得名。建国前属三区白槎镇,1950年属白槎区一、二、六、七乡和白槎街,1952年改称五区。1958年建白槎公社,辖张公渡、梅棠二个区及白槎居委会。1961年辖圹上、柳杨等8个大队,1978年辖10个大队。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白槎居委会和塘上、栗上、刘坛、复联、向阳、龙井、郭坂、柳杨、建新、双丰10个行政村。[2]

经济概况

白槎镇是永修县优质水稻生产重点镇和优质大米加工基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水磨抛光和真空包装等高科技设备及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春竹牌优质大米远销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白槎镇也是江西省重要的茶乡,每年可产中高档茶叶1万斤以上,远销全国等地。

由镇政府于1992年投资35万元兴建的白槎建材厂,现已成为年可实现利税达15万元的骨干企业。三元杂交良种猪繁育基地,年可产仔猪1000至2000头,出栏商品猪800至1000头,成为全县特色养殖的典范。新上企业龙凤家具厂年销售总额达80万元。建筑公司已发展为四级施工企业。白槎瓷土贮量60万方以上,可开采二、三十年。白槎还是全省优质蔓荆子生产基地之一,蔓荆子、葛根等生产已初具规模。白槎农贸活跃,已建成的白槎农贸市场为赣北乡级大型农贸市场。

全镇共有"三培两带"、党员科普致富示范服务基地9个,种养大户14户,主要从事果业、养猪等种养项目;流通组织8个,流通大户12户,主要从事大米、果业等产品的加工流通;工业发展较好,现有茶厂、建材厂、矾厂等企业7家,从业人员518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40多家;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104万多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973元。

近年来,该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深挖农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加工企业春竹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春竹牌优质大米畅销东南沿海,白槎茶厂的龙井、云雾等中高档茶叶远销江浙等地。1999年投资的三元良种猪场已形成"猪-沼-果"的立体种养模式,年出栏商品猪数百头、仔猪千余头,柑桔、西瓜数万斤,并带动周围几十户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龙井早熟梨基地已有近2300亩的规模,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了龙井梨业公司,07年成立了龙井早熟梨专业合作社。建新、郭坂等地创办了水面养鸭、水里养鱼、岸上种树的果-渔-禽一体化综合基地。建新在荒沙上栽种速生杨,面积已达千亩。全镇特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自然资源

白槎镇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阳岭山的贫铁高钒矿,兴隆的瓷土、煤,栗山的石煤、耐火石,郭坂、兴隆的优质花岗岩,以及修河沿线的砂、卵石等。

地理环境

该镇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宜耕宜林,主导产业为粮食、棉花、茶叶等,年产棉花5472担,粮食7546吨。

美在环境:山清水秀好宜居

该县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民生工程,建立城乡环卫队伍,发挥农民、保洁员、理事会、环卫所四个主体作用,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创新环卫机制,把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成两片,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压缩外运的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同时,建立保障机制,投入1.2亿元重点整治境内高速、国道、景区沿线等环境卫生,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成宏康水稻、易家河柑橘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解决了部分垃圾的出路问题,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助村民增收致富。该县已投入5600万元,为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垃圾桶36580个,聘请农村保洁员686人;建成沼气池23680个,农村沼气覆盖率23%,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会事业

全镇有9个村实现村组通公路,共有村组公路30多公里,其中水泥路6.5公里,沙石路76.5公里;境内小(二)型水库6座,排灌站14座,排灌渠38.5公里,浇灌面积14000亩;共有中小学7所,学生2104人,教师124人;镇卫生院有病床20张;镇敬老院安置39位老人;有3个村开通有线电视,有9个村开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装机2041户,有线电视入户312户。[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