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槎鎮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西北部,是永修西部歷史悠久的中心集鎮,316國道穿行而過。因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泛槎修河,路過此地而得名。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人口總計13982人。

白槎鎮位於修河中上游,毗鄰風景優美的(廬山西海風景區)柘林湖,全鎮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公頃。

白槎鎮是永修縣優質水稻生產重點鎮和優質大米加工基地,引進國際先進的水磨拋光和真空包裝等高科技設備及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春竹牌優質大米遠銷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白槎鎮也是江西省重要的茶鄉,每年可產中高檔茶葉1萬斤以上,遠銷全國等地 。[1]

基本概況

白槎鎮 位於永修縣西北部,南瀕修河,距永修縣城32千米。面積52k㎡,人口13900人。轄白槎街1個居委會,塘上、福聯、向陽、栗山、建新、郭坂、雙豐、柳楊、興隆等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白槎街。316國道過境。白(槎)泡(桐)公路貫穿全境。向陽村寒山墩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塘上村、郭坂村有商代文化遺址。

沿革

因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泛槎修河,路過此地而得名。建國前屬三區白槎鎮,1950年屬白槎區一、二、六、七鄉和白槎街,1952年改稱五區。1958年建白槎公社,轄張公渡、梅棠二個區及白槎居委會。1961年轄壙上、柳楊等8個大隊,1978年轄10個大隊。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白槎居委會和塘上、栗上、劉壇、復聯、向陽、龍井、郭坂、柳楊、建新、雙豐10個行政村。[2]

經濟概況

白槎鎮是永修縣優質水稻生產重點鎮和優質大米加工基地,引進國際先進的水磨拋光和真空包裝等高科技設備及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春竹牌優質大米遠銷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白槎鎮也是江西省重要的茶鄉,每年可產中高檔茶葉1萬斤以上,遠銷全國等地。

由鎮政府於1992年投資35萬元興建的白槎建材廠,現已成為年可實現利稅達15萬元的骨幹企業。三元雜交良種豬繁育基地,年可產仔豬1000至2000頭,出欄商品豬800至1000頭,成為全縣特色養殖的典範。新上企業龍鳳家具廠年銷售總額達80萬元。建築公司已發展為四級施工企業。白槎瓷土貯量60萬方以上,可開採二、三十年。白槎還是全省優質蔓荊子生產基地之一,蔓荊子、葛根等生產已初具規模。白槎農貿活躍,已建成的白槎農貿市場為贛北鄉級大型農貿市場。

全鎮共有"三培兩帶"、黨員科普致富示範服務基地9個,種養大戶14戶,主要從事果業、養豬等種養項目;流通組織8個,流通大戶12戶,主要從事大米、果業等產品的加工流通;工業發展較好,現有茶廠、建材廠、礬廠等企業7家,從業人員518人,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40多家;2004年,全鎮財政收入104萬多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973元。

近年來,該鎮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深挖農業潛力,提高經濟效益。農產品加工企業春竹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春竹牌優質大米暢銷東南沿海,白槎茶廠的龍井、雲霧等中高檔茶葉遠銷江浙等地。1999年投資的三元良種豬場已形成"豬-沼-果"的立體種養模式,年出欄商品豬數百頭、仔豬千餘頭,柑桔、西瓜數萬斤,並帶動周圍幾十戶農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龍井早熟梨基地已有近2300畝的規模,初步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建立了龍井梨業公司,07年成立了龍井早熟梨專業合作社。建新、郭坂等地創辦了水面養鴨、水裡養魚、岸上種樹的果-漁-禽一體化綜合基地。建新在荒沙上栽種速生楊,面積已達千畝。全鎮特色農業有了較大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自然資源

白槎鎮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已探明的有陽嶺山的貧鐵高釩礦,興隆的瓷土、煤,栗山的石煤、耐火石,郭坂、興隆的優質花崗岩,以及修河沿線的砂、卵石等。

地理環境

該鎮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宜耕宜林,主導產業為糧食、棉花、茶葉等,年產棉花5472擔,糧食7546噸。

美在環境:山清水秀好宜居

該縣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納入民生工程,建立城鄉環衛隊伍,發揮農民、保潔員、理事會、環衛所四個主體作用,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創新環衛機制,把全縣農村生活垃圾分成兩片,採取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壓縮外運的模式,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同時,建立保障機制,投入1.2億元重點整治境內高速、國道、景區沿線等環境衛生,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納入生態農業體系,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建成宏康水稻、易家河柑橘等生態農業示範基地,解決了部分垃圾的出路問題,讓農村垃圾"變廢為寶",助村民增收致富。該縣已投入5600萬元,為鄉鎮配備垃圾清運車19輛、垃圾桶36580個,聘請農村保潔員686人;建成沼氣池23680個,農村沼氣覆蓋率23%,讓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社會事業

全鎮有9個村實現村組通公路,共有村組公路30多公里,其中水泥路6.5公里,沙石路76.5公里;境內小(二)型水庫6座,排灌站14座,排灌渠38.5公里,澆灌面積14000畝;共有中小學7所,學生2104人,教師124人;鎮衛生院有病床20張;鎮敬老院安置39位老人;有3個村開通有線電視,有9個村開通程控電話,程控電話裝機2041戶,有線電視入戶312戶。[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