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渡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区域东北部,土地面积187.6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8000人(2017年),距梅州市区仅24公里,石窟河贯穿其中;白渡镇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金、银、锑、锰煤、石灰石、瓷土等。

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有205国道、国防战备公路、雁白公路、平白公路编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白渡镇自古以来民风纯朴、集市繁荣:白渡圩嵩山圩悦来圩三圩循环,十日九圩热闹非常,系梅县区各乡镇中为此独有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这里有驰名海内外的传统特色食品“白渡牛肉干”、毫无污染的石窟河河鲜、知名度很高的优质梅州金柚;更有蓬勃发展的养猪业、山地养鸡、优质水产品养殖和出产大量的西瓜、蔬菜、玉米等优质农业经济作物,也是梅州市梅县区著名的金柚之乡。白渡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清代中叶岭南第一才子、杰出诗人、著名书法家—宋湘的故乡。[1]

目录

经济发展

2002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农业总产值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工业产值8750万元,比增12%,农业产值1.62亿元,比增5.3%;镇级机动财力25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5个,8-10万元的5个,5-8万元的1个,3-5万元的11个;农村人均纯收入4138元,比上年增加27元。

农业: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种植基地,全面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全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91万亩,粮食总产1.23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4万亩,稻谷总产9256吨,平均亩产502公斤,保持“吨谷镇”水平;全镇水果种植面积3.23万亩,其中金柚1.47万亩,水果总产2.95万吨,人均水果收入2355元;全年生猪饲养量4.13万头,出栏2.72万头,“三鸟”饲养量70.41万只,水产养殖面积3240亩,水产品产量2017吨。全镇有种养相结合的小庄园3963个,占总农户的55%,有50万元以上收入的种养场1个。积极实施区域种植规划,全年种下以尾叶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5000亩,新种、补种各种优质水果502亩。

目前,白渡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为工作指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迎难以上。在服务好凯盛旋窑水泥和水泥一厂二间骨干企业和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不断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发展的软环境;白渡镇党委、政府在注重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以正视“三农”问题和解决“三农”问题,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讲求实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98亿元,比增7%;工农业总产值达2.7亿元,比增6.3%;其中工业总产值1.58亿元,比增8%;农业总产值1.12亿元,比增5%;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845元,比上年增长4%;完成税收740.19万元;镇级机动财力实现220万元。我镇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集体经济、民营企业、农业生产和镇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2007年工商税收比2006年有所突破。

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在煤矿全部关闭、煤炭资源税一分没有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扩大税源,2006年前11个月税收总额达到了836万元,比2005年全年多收215万元。

白渡镇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多年来都是其支柱产业。全部煤矿被依法关闭初期,很多人对白渡镇能否走出经济困境表示怀疑。困难当前,白渡镇党委政府沉着应对:一是巩固现有企业,积极挖掘潜力。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企业正常运转。重新完善镇属企业、厂场、土地等的承包合同。二是以民营经济创乐园为依托,完善道路、供电、供水等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办事环境,结合煤矿转产转业工作,大力招商引资。

经过多方努力,白渡镇新老企业气象一新:停产多年的凯跃水泥厂重现生机;升华纸厂增资500万元扩大生产;投资5000多万元的110千伏输变电站正加紧建设;中州酒业有限公司落户白渡镇嵩山村,其中有煤矿老板钟某注资;煤矿老板吴某就地转产,新企业建涛塑料厂可在近期投产;煤矿老板钟某购买了生产环保型轻质墙的专利,新企业恒远建材已经取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分别投资1000万元的建侨选矿场、嵩山选矿场正在筹建;等等。

同时,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三农”经济发展。依托已注册的“嘉珍”无公害梅州金柚品牌,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按无公害、优质高效的要求,实现水产和畜禽养殖的品种优良化;争取市公珠种猪养殖场落户白渡,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以经济协会为依托发展种植专业村。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白渡镇的税收不降反升,镇级机动财力大大增强。为民办好事也落到了实处:筹资近200万元、使5.5公里村道实现了“硬底化”,还有约5公里村道的硬底化工程正在或即将进行,“行路难”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投入15万元建设了创乐文化活动中心,并筹资5万元完善附属工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筹资5万多元建设100多个垃圾池,并每月拨给每村100元垃圾清运专项资金,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筹资100多万元,建设、改造镇及各村自来水供给设施,实现安全饮水;筹资110万元为梅州市梅县区白渡中学建设教工宿舍和学生饭堂,筹资12万元完善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中心小学运动场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纯二女结扎户、复员退伍军人及村干部投保,切实解决他们的看病难,同时也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超过80%。

乡镇企业

镇委、镇政府继续实施“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好机制创新、技术改造和开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在转制中求发展,在改造上增活力,探索和实施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路了,使企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逐步回升。[2]

历史文物

宋湘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象湖村民小组,共有三堂二厅二廊二十六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宋湘故

居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为客家民居建筑之一,因其地堡后山象形山,山前是一片湖洋地,顾此地为“象湖”。

宋湘故居经三百余年,历代均有修缮。“文革”破“四旧”时,门楼被拆毁。1984年冬,由其孙、海外侨胞宋佑祥先生热心捐资,修葺一新,厅堂两侧有16条朱红色圆柱分立两旁屏风上书“京兆堂”三字,外大门楣上挂有“太史第”匾额,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翘然题“宋湘故居”匾额。1987年11月16日被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湘故居具有纪念乡贤和研究地方文化教育以及客家民居建筑的价值,现为宋氏后人居住。故居保留有宋湘墓碑一块,宋湘彩色画像一幅。

宋湘故居保护范围是:东至31米,西至20米,南至20米,北至56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60米,西至50米,南至山,北至97米。

石子岭水库位于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凤岭村,工程始建于1958年,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9.3平方公里,设有主、副两坝,坝型为均质土坝。主坝最大坝高27米,坝顶长150米;副坝最大坝高25米,坝顶长120米,总库容840万立方米,是梅县区最大的小(一)型水库;溢洪道由电动钢筋混凝土弧形闸门控制。水库捍卫下游人口6000多人,捍卫耕地856公顷,同时担负下游万亩中型灌区的灌溉。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计285千瓦,是一宗集防洪、灌溉、发电和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小型蓄水工程。该水库是旅游、休闲、垂钓的好去处。[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