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渡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位於區域東北部,土地面積187.6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8000人(2017年),距梅州市區僅24公里,石窟河貫穿其中;白渡鎮已探明的自然資源有金、銀、銻、錳煤、石灰石、瓷土等。

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有205國道、國防戰備公路、雁白公路、平白公路編織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白渡鎮自古以來民風純樸、集市繁榮:白渡圩嵩山圩悅來圩三圩循環,十日九圩熱鬧非常,系梅縣區各鄉鎮中為此獨有的特色,具有濃郁的客家風情。這裡有馳名海內外的傳統特色食品「白渡牛肉乾」、毫無污染的石窟河河鮮、知名度很高的優質梅州金柚;更有蓬勃發展的養豬業、山地養雞、優質水產品養殖和出產大量的西瓜、蔬菜、玉米等優質農業經濟作物,也是梅州市梅縣區著名的金柚之鄉。白渡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清代中葉嶺南第一才子、傑出詩人、著名書法家—宋湘的故鄉。[1]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3.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工農業總產值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工業產值8750萬元,比增12%,農業產值1.62億元,比增5.3%;鎮級機動財力25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56萬元,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5個,8-10萬元的5個,5-8萬元的1個,3-5萬元的11個;農村人均純收入4138元,比上年增加27元。

農業: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不斷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突出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建立區域種植基地,全面推進山區綜合開發,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全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91萬畝,糧食總產1.23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84萬畝,稻穀總產9256噸,平均畝產502公斤,保持「噸谷鎮」水平;全鎮水果種植面積3.23萬畝,其中金柚1.47萬畝,水果總產2.95萬噸,人均水果收入2355元;全年生豬飼養量4.13萬頭,出欄2.72萬頭,「三鳥」飼養量70.41萬隻,水產養殖面積3240畝,水產品產量2017噸。全鎮有種養相結合的小莊園3963個,占總農戶的55%,有50萬元以上收入的種養場1個。積極實施區域種植規劃,全年種下以尾葉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5000畝,新種、補種各種優質水果502畝。

目前,白渡鎮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為工作指南,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轉變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創新、迎難以上。在服務好凱盛旋窯水泥和水泥一廠二間骨幹企業和做好工業經濟發展工作的同時,不斷積極、努力營造良好的企業投資發展的軟環境;白渡鎮黨委、政府在注重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同樣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工作,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以正視「三農」問題和解決「三農」問題,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點,講求實效地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工作,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98億元,比增7%;工農業總產值達2.7億元,比增6.3%;其中工業總產值1.58億元,比增8%;農業總產值1.12億元,比增5%;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4845元,比上年增長4%;完成稅收740.19萬元;鎮級機動財力實現220萬元。我鎮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不斷增強,進入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集體經濟、民營企業、農業生產和鎮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預計2007年工商稅收比2006年有所突破。

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在煤礦全部關閉、煤炭資源稅一分沒有的情況下,通過招商引資擴大稅源,2006年前11個月稅收總額達到了836萬元,比2005年全年多收215萬元。

白渡鎮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產業多年來都是其支柱產業。全部煤礦被依法關閉初期,很多人對白渡鎮能否走出經濟困境表示懷疑。困難當前,白渡鎮黨委政府沉着應對:一是鞏固現有企業,積極挖掘潛力。幫助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障企業正常運轉。重新完善鎮屬企業、廠場、土地等的承包合同。二是以民營經濟創樂園為依託,完善道路、供電、供水等設施,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辦事環境,結合煤礦轉產轉業工作,大力招商引資。

經過多方努力,白渡鎮新老企業氣象一新:停產多年的凱躍水泥廠重現生機;升華紙廠增資500萬元擴大生產;投資5000多萬元的110千伏輸變電站正加緊建設;中州酒業有限公司落戶白渡鎮嵩山村,其中有煤礦老闆鍾某注資;煤礦老闆吳某就地轉產,新企業建濤塑料廠可在近期投產;煤礦老闆鍾某購買了生產環保型輕質牆的專利,新企業恆遠建材已經取得了ISO質量體系認證;分別投資1000萬元的建僑選礦場、嵩山選礦場正在籌建;等等。

同時,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三農」經濟發展。依託已註冊的「嘉珍」無公害梅州金柚品牌,按照「產品質量標準化」的要求,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能力,真正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按無公害、優質高效的要求,實現水產和畜禽養殖的品種優良化;爭取市公珠種豬養殖場落戶白渡,並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殖業;以經濟協會為依託發展種植專業村。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白渡鎮的稅收不降反升,鎮級機動財力大大增強。為民辦好事也落到了實處:籌資近200萬元、使5.5公里村道實現了「硬底化」,還有約5公里村道的硬底化工程正在或即將進行,「行路難」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投入15萬元建設了創樂文化活動中心,並籌資5萬元完善附屬工程,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籌資5萬多元建設100多個垃圾池,並每月撥給每村100元垃圾清運專項資金,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籌資100多萬元,建設、改造鎮及各村自來水供給設施,實現安全飲水;籌資110萬元為梅州市梅縣區白渡中學建設教工宿舍和學生飯堂,籌資12萬元完善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中心小學運動場基礎設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村貧困戶、五保戶、純二女結紮戶、復員退伍軍人及村幹部投保,切實解決他們的看病難,同時也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超過80%。

鄉鎮企業

鎮委、鎮政府繼續實施「抓大放小」的方針,抓好機制創新、技術改造和開拓市場等關鍵環節,在轉制中求發展,在改造上增活力,探索和實施具有本地特色的鄉鎮企業經濟發展路了,使企業生產平穩增長,效益逐步回升。[2]

歷史文物

宋湘故居,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創樂村象湖村民小組,共有三堂二廳二廊二十六間,面積約300平方米。宋湘故

居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為客家民居建築之一,因其地堡後山象形山,山前是一片湖洋地,顧此地為「象湖」。

宋湘故居經三百餘年,歷代均有修繕。「文革」破「四舊」時,門樓被拆毀。1984年冬,由其孫、海外僑胞宋佑祥先生熱心捐資,修葺一新,廳堂兩側有16條朱紅色圓柱分立兩旁屏風上書「京兆堂」三字,外大門楣上掛有「太史第」匾額,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郭翹然題「宋湘故居」匾額。1987年11月16日被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列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湘故居具有紀念鄉賢和研究地方文化教育以及客家民居建築的價值,現為宋氏後人居住。故居保留有宋湘墓碑一塊,宋湘彩色畫像一幅。

宋湘故居保護範圍是:東至31米,西至20米,南至20米,北至5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60米,西至50米,南至山,北至97米。

石子嶺水庫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鳳嶺村,工程始建於1958年,壩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積39.3平方公里,設有主、副兩壩,壩型為均質土壩。主壩最大壩高27米,壩頂長150米;副壩最大壩高25米,壩頂長120米,總庫容840萬立方米,是梅縣區最大的小(一)型水庫;溢洪道由電動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控制。水庫捍衛下遊人口6000多人,捍衛耕地856公頃,同時擔負下游萬畝中型灌區的灌溉。壩後電站裝機2台共計285千瓦,是一宗集防洪、灌溉、發電和養殖為一體的綜合利用小型蓄水工程。該水庫是旅遊、休閒、垂釣的好去處。[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