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皇后码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皇后码头
图片来自德看生活事

皇后码头(Queen's Pier,1925年-2007年7月31日)兴建于1953年,面对维多利亚港,是一座可以供予小型船只泊岸上落客的公众码头,也是香港唯一用于举行仪式的公众码头。然而码头的运作于2007年4月26日起被中环9号码头取代;皇后码头本身亦于2008年2月从原址上被拆卸。

皇后码头于英国殖民地时期一直见证著维多利亚港海岸的变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香港经济急速发展见证,从现代建筑主义形式兴建而成的皇后码头,连同与香港大会堂以及爱丁堡广场所组成的建筑群,至今仍然保留著香港1950年代的实用主义型建筑特色[1]

兴建历史

前身

皇后码头的前身是皇后像停泊处(Queen’s Statue Wharf),于20世纪初建成,是一个以木材建成的简单停泊位。当时中环仍未开始填海,码头因为在皇后像广场之前而称为“皇后码头”。

正式命名落成

1921年工务委员会建议重建一个同时停泊四艘船的钢筋混凝土码头,由Messrs. Sang Lee & Co.负责兴建。后来立法局在1924年7月31日正式将码头命名为皇后码头(Queen’s Pier),并于1925年正式落成。

二次大战后,皇后码头因为填海工程而拆卸,新的皇后码头于1953年在填海区兴建打桩。码头工程在1954年2月开始建造。旧有皇后码头在1955年1月拆卸。

见证殖民地的历史时刻

1950-60年代中区填海工程为中环海旁带来转变。除了皇后码头的重建,附近的爱丁堡广场和大会堂在1962年落成,这一带具特色的殖民地时代建筑群逐渐形成。

自从皇后码头建成后,历任港督也在此处登岸履新,见证了殖民地的重要时刻。从戴麟趾麦理浩尤德卫奕信彭定康,他们也会乘坐慕莲夫人号(Lady Maurine)到皇后码头上岸,然后参与爱丁堡广场举行的欢迎典礼,再前往大会堂进行宣誓仪式,慢慢这个安排成为殖民地时代的传统。

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5月古物古迹办事处发表评估报告,指出皇后码头逾半世纪历史,见证维多利亚港的变迁及二次大战后急速的经济发展。同时码头作为英国皇室仪式及公众活动的场地,是香港殖民地历史一部分,也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皇后码头与大会堂爱丁堡广场和平纪念碑立法会大楼为同一建筑群,保留著50-60年代的建筑特色。

集体回忆遭摧毁

因为需要配合第三期中环填海工程,决定在2006年11月新中环码头启用后,皇后码头与天星码头一同拆卸。此举引起部份民间团体不满,认为摧毁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2007年4月26日0时0分,皇后码头正式关闭。不少人来到皇后码头缅怀和道别,保育人士则留守在码头,挂上标语,并声言留守到最后。

告别一级历史建筑物

最后皇后码头被古谘会列作一级历史建筑,但特区政府表明评级结果和当局处理问题的决定无关。2007年5月23日,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通过拨款拆卸皇后码头。但特区政府表示会在8月1日如常进行清场行动。最后特区政府在早上11时开始清场,至晚上8时45分完成清场行动。而清拆工程于8月底进行,至2008年2月皇后码头的清拆工程完成,被拆卸的组件存放于大屿山狗虱湾的政府爆炸品仓库。

参考文献

  1. 见证殖民历史 龙应台一席话 激起护土热潮. 中国时报. 1-8-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