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锡瑞」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锡瑞生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岁补县学生员)
 
Swh對話 | 貢獻
(添加{{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1 個標籤巡檢工具)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unreferenced|time=2019-08-30T13:24:12+00:00}}
 +
'''皮锡瑞'''生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九年(1883年)举人。以后多次参加会试皆落第,绝意科举,潜心讲学著述。因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称为“师伏先生”。十七年任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两年后任江西南昌经训书院讲席。
 +
 +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皮锡瑞认为新疆是俄国垂涎之地,主张屯田,巩固边防。九年,[[日本]]占领琉球、[[法国]]占据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后不久,他代好友云贵总督署任职的[[王怀钦]]作疏,请求政府收复琉球,援救安南,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对签订《[[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又先后读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郑观应]]《盛世危言》等著作,受到影响,开始倾向变法。认为当务之急“宜先靖内乱,严惩贿赂,刻绳赃吏,责帅以法,实事求是。且必先改宋明陋习。不必皆从西俗”。在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给[[黄鹿泉]]信中,极言变法不可缓,指出“中国局势如同病入膏肓,欲学医以治之,亦恐缓不济急,况尚有沮之者!”
 +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
 +
[[维新运动]]兴起以后,皮锡瑞从江西回湘探亲,应[[熊希龄]]等人邀请,留湘赞助新政。次年春,在南学会主讲学术,指出“中国微弱,四夷交侵,时事岌岌可危”,政府当局应“深知变通以开民智,求人才为急务”,众人讲求“有体有用之学”,匡济时艰。他共讲演12次,自称“其大旨在发明圣教之大,开通汉宋门户之见;次则变法开智,破除守旧拘挛之习”。因其所讲,能贯穿汉宋,融合中西,沟通时事,深受听众欢迎。其讲义及问答,都刊登在《湘报》上。其子嘉祐又作《醒世歌》,有云“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居中央谁四旁”?南学会一些讲演,受到顽固派的诋毁攻击,王先谦、叶德辉等在《湘绅公呈》中尤指名说:“虽以谨厚如皮锡瑞亦被煽惑,形之论说,重遭诟病”。而皮锡瑞却态度自若说:“明知而不避者,以时急如救焚拯溺,即焦毛、濡手足,所不辞也。”曾往复辩论,驳斥叶德辉等所谓“附异端”、“悖正学”之说。四月,仍回南昌经训书院,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南学会停讲,他写信给陈宝箴和熊希龄等说:“宜以坚忍镇定待之”。五月,江西高安邹殿书创办经济学堂,设立励志学会。他应邀去讲学,又为江西顽固派所嫉。
 +
 +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
 +
 +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江西顽固派御史[[徐道焜]]等劾奏皮锡瑞“离经畔道,于康有为之说心悦诚服”。翌年正月,清廷着江西巡抚将皮锡瑞驱逐回籍。又敕湖南巡抚将其革除科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此后皮锡瑞长期从事教学,历任湖南高等师范馆、中路师范、长沙府中学堂讲席,学务公所图书课长及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等职。
  
   皮锡瑞生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九年(1883年)举人。以后多次参加会试皆落第,绝意科举,潜心讲学著述。因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称为“师伏先生”。十七年任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两年后任江西南昌经训书院讲席。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皮锡瑞认为新疆是俄国垂涎之地,主张屯田,巩固边防。九年,日本占领琉球、法国占据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后不久,他代好友云贵总督署任职的王怀钦作疏,请求政府收复琉球,援救安南,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对签订《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又先后读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郑观应《盛世危言》等著作,受到影响,开始倾向变法。认为当务之急“宜先靖内乱,严惩贿赂,刻绳赃吏,责帅以法,实事求是。且必先改宋明陋习。不必皆从西俗”。在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给黄鹿泉信中,极言变法不可缓,指出“中国局势如同病入膏肓,欲学医以治之,亦恐缓不济急,况尚有沮之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维新运动兴起以后,皮锡瑞从江西回湘探亲,应熊希龄等人邀请,留湘赞助新政。次年春,在南学会主讲学术,指出“中国微弱,四夷交侵,时事岌岌可危”,政府当局应“深知变通以开民智,求人才为急务”,众人讲求“有体有用之学”,匡济时艰。他共讲演12次,自称“其大旨在发明圣教之大,开通汉宋门户之见;次则变法开智,破除守旧拘挛之习”。因其所讲,能贯穿汉宋,融合中西,沟通时事,深受听众欢迎。其讲义及问答,都刊登在《湘报》上。其子嘉祐又作《醒世歌》,有云“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居中央谁四旁”?南学会一些讲演,受到顽固派的诋毁攻击,王先谦、叶德辉等在《湘绅公呈》中尤指名说:“虽以谨厚如皮锡瑞亦被煽惑,形之论说,重遭诟病”。而皮锡瑞却态度自若说:“明知而不避者,以时急如救焚拯溺,即焦毛、濡手足,所不辞也。”曾往复辩论,驳斥叶德辉等所谓“附异端”、“悖正学”之说。四月,仍回南昌经训书院,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南学会停讲,他写信给陈宝箴和熊希龄等说:“宜以坚忍镇定待之”。五月,江西高安邹殿书创办经济学堂,设立励志学会。他应邀去讲学,又为江西顽固派所嫉。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杀害。江西顽固派御史徐道焜等劾奏皮锡瑞“离经畔道,于康有为之说心悦诚服”。翌年正月,清廷着江西巡抚将皮锡瑞驱逐回籍。又敕湖南巡抚将其革除科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此后皮锡瑞长期从事教学,历任湖南高等师范馆、中路师范、长沙府中学堂讲席,学务公所图书课长及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等职。
 
 
 皮锡瑞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尤深。所著《五经通论》,胪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尤为经学入门之作。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异,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又工诗和骈文。所著《师伏堂集》,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多收青年时代作品,计有骈文4卷、诗6卷、咏史1卷、词1卷。又著有《尚书大传疏证》6卷及辑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皮锡瑞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尤深。所著《五经通论》,胪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尤为经学入门之作。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异,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又工诗和骈文。所著《师伏堂集》,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多收青年时代作品,计有骈文4卷、诗6卷、咏史1卷、词1卷。又著有《尚书大传疏证》6卷及辑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四月
+
 
 +
'''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四月'''
 +
 
 
 (1908年3月6日),皮锡瑞去世,终年59岁。葬长沙南郊冯家冲。
 
 (1908年3月6日),皮锡瑞去世,终年59岁。葬长沙南郊冯家冲。
 +
 +
[[Category:清朝人物]]

於 2019年8月30日 (五) 21:24 的最新修訂

皮錫瑞生於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1850年12月17日)。12歲補縣學生員。光緒九年(1883年)舉人。以後多次參加會試皆落第,絕意科舉,潛心講學著述。因景仰西漢《尚書》今文學大師伏生,署所居名「師伏堂」,學者稱為「師伏先生」。十七年任湖南桂陽州龍潭書院講席。兩年後任江西南昌經訓書院講席。

左宗棠平定新疆後,皮錫瑞認為新疆是俄國垂涎之地,主張屯田,鞏固邊防。九年,日本占領琉球、法國占據安南東京(今越南河內)後不久,他代好友雲貴總督署任職的王懷欽作疏,請求政府收復琉球,援救安南,積極抵禦外國侵略者。中日甲午戰爭後,他對簽訂《馬關條約》極為憤慨。又先後讀到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和鄭觀應《盛世危言》等著作,受到影響,開始傾向變法。認為當務之急「宜先靖內亂,嚴懲賄賂,刻繩贓吏,責帥以法,實事求是。且必先改宋明陋習。不必皆從西俗」。在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給黃鹿泉信中,極言變法不可緩,指出「中國局勢如同病入膏肓,欲學醫以治之,亦恐緩不濟急,況尚有沮之者!」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維新運動興起以後,皮錫瑞從江西回湘探親,應熊希齡等人邀請,留湘贊助新政。次年春,在南學會主講學術,指出「中國微弱,四夷交侵,時事岌岌可危」,政府當局應「深知變通以開民智,求人才為急務」,眾人講求「有體有用之學」,匡濟時艱。他共講演12次,自稱「其大旨在發明聖教之大,開通漢宋門戶之見;次則變法開智,破除守舊拘攣之習」。因其所講,能貫穿漢宋,融合中西,溝通時事,深受聽眾歡迎。其講義及問答,都刊登在《湘報》上。其子嘉祐又作《醒世歌》,有雲「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並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渾圓物,誰居中央誰四旁」?南學會一些講演,受到頑固派的詆毀攻擊,王先謙、葉德輝等在《湘紳公呈》中尤指名說:「雖以謹厚如皮錫瑞亦被煽惑,形之論說,重遭詬病」。而皮錫瑞卻態度自若說:「明知而不避者,以時急如救焚拯溺,即焦毛、濡手足,所不辭也。」曾往復辯論,駁斥葉德輝等所謂「附異端」、「悖正學」之說。四月,仍回南昌經訓書院,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南學會停講,他寫信給陳寶箴和熊希齡等說:「宜以堅忍鎮定待之」。五月,江西高安鄒殿書創辦經濟學堂,設立勵志學會。他應邀去講學,又為江西頑固派所嫉。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譚嗣同等六君子慘遭殺害。江西頑固派御史徐道焜等劾奏皮錫瑞「離經畔道,於康有為之說心悅誠服」。翌年正月,清廷着江西巡撫將皮錫瑞驅逐回籍。又敕湖南巡撫將其革除科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此後皮錫瑞長期從事教學,歷任湖南高等師範館、中路師範、長沙府中學堂講席,學務公所圖書課長及長沙定王台圖書館纂修等職。

皮錫瑞博貫群經,創通大義,今文經學,造詣尤深。所著《五經通論》,臚列心得,示學人以途徑;《經學歷史》,尤為經學入門之作。主張解經當實事求是,不當黨同妒異,對各家持論公允,為晚清經學大家之一。又工詩和駢文。所著《師伏堂集》,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多收青年時代作品,計有駢文4卷、詩6卷、詠史1卷、詞1卷。又著有《尚書大傳疏證》6卷及輯有《師伏堂叢書》、《師伏堂筆記》、《師伏堂日記》等。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四月

(1908年3月6日),皮錫瑞去世,終年59歲。葬長沙南郊馮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