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短绒野大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短绒野大豆

中文学名:短绒野大豆

拉丁学名:Glycine tomentell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属:大豆属

短绒野大豆(学名:Glycine tomentella)为豆科大豆属的植物。本种全株有黄褐色的绒毛,总状花序的花密集于顶端极易识别。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台湾、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等地,一般生于沿海附近岛屿干旱坡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内容

  • 中文学名: 短绒野大豆
  • 界: 植物界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蔷薇目
  • 科: 豆科
  • 族: 菜豆族
  • 拉丁学名: Glycine tomentella
  • 门: 被子植物门
  •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 亚目: 蔷薇亚目
  • 亚科: 蝶形花亚科
  • 属: 大豆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或匍匐草本。茎粗壮,基部多分枝,全株通常密被黄褐色的绒毛。叶具3 小叶;托叶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有脉纹,被黄褐色茸毛;叶柄长1.5厘米;小叶纸质,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钝圆形,具短尖头,基部圆形,上面密被黄褐色茸毛,下面毛较稀疏;侧脉每边5条,下面较明显凸起;小托叶细小,披针形;顶生小叶柄长2毫米,侧生的很短,几无柄,均被黄褐色茸毛。总状花序长3-7厘米,被黄褐色绒毛。总花梗长约4厘米;花长约10毫米,宽约5毫米,单生或2-7(-9)朵簇生于顶端;苞片披针形;花梗长约1毫米;小苞片细小,线形;花萼膜质,钟状,具脉纹,长4毫米,裂片5;花冠淡红色、深红色至紫色,旗瓣大,有脉纹,翼瓣与龙骨瓣较小,具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具短柄,胚珠多颗。荚果扁平而直,开裂,长18-22毫米,宽4-5毫米,密被黄褐色短柔毛,在种子之间缢缩,果颈短;种子1-4颗,扁圆状方形,长与宽约2毫米,褐黑色,种皮具蜂窝状小孔和颗粒状小瘤凸。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本种全株有黄褐色的绒毛,总状花序的花密集于顶端极易识别。

生长环境

生长于沿海及附近岛屿干旱坡地、平地或荒坡草地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台湾台东及屏东、福建湄洲岛及广东陆丰。澳大利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亦有分布。

保护价值

与野大豆同属、近缘,有遗传价值;并能固沙、防止土壤流失,也可作牧草。

相关遗传

根据栽培大豆与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杂交成功,提出Soja可能由短绒野大豆进化而来。Xu等(2000)对大豆叶绿体DNA 9个非编码区域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发现,栽培大豆与小叶大豆(G.microphylla)距离较近,而与烟豆(G.tabacina)和短绒野大豆距离较远。[1]

国际上推测,大豆属是由东南亚热带多年生祖先种经过染色体基数的系列变化后,经印度向东、向北扩展到现在的东亚和北亚分化而成的一年生野生种。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从多年生野生大豆进化到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桥梁物种”,Hadley等(1973)认为,在中国的华南可能存在这种类型。我国境内仅存两种多年生野生大豆,即烟豆和短绒野大豆,由于材料限制,关于这两种大豆属植物的直接研究很少,仅有关于染色体(高霞等,2002)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曲嘉等,2008)。

Li等在对303份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选取了我国境内的短绒野大豆的仅一份材料,聚类结果显示,短绒野大豆可以明显地同一年生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开。

参考文献

  1. 短绒野大豆,中国网, 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