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砗磲 (有机宝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砗磲 (有机宝石)


砗磲有机宝石
原圖鏈接

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圣物。 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一起被尊为七宝。 砗磲宝石是用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是一种大型海产双壳类物种,直径可达1.8m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的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而成“砗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砗磲

外 观: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

中国地位:佛教七宝之一

砗磲佛珠
原圖鏈接

西方地位:西方四大有机宝石之一

砗磲简介

砗磲(chēqú)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是深海贝类之最大的双壳贝,直径可达1.8m,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砗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质(钻石的硬度是10,砗磲的洁白度是10)。砗磲在汉代时称为车渠,因其形如蚌蛤,壳大而厚,壳上有形如车轮的沟纹,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也使人易于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而带有金黄条纹的黄金砗磲更为珍稀,可遇而不可求。无论是质量,采捞,加工保养,艺术雕刻的最大产地主流均在海南,因其数量有限,所以颇具增值空间。

砗磲肉可供食用,而它的外壳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壳体光滑,厚达数吋,是由外层角质层、中层稜柱层和内层珍珠层三部份构成,是琢磨玉器的优良材料,因此由古至今,人们利用砗磲的外壳制造出许多精美的饰品以及大型雕刻摆件,打造出的工艺品光泽明亮,细腻如玉,具有宝石的特性。砗磲同时也是长寿者,生命周期可达几百年或上千年,故有“老寿星”之称。

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1]

砗磲摆件
原圖鏈接

主要分布及其生长

砗磲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栖息在热带海洋中珊瑚礁间的浅水环境里,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中国的海南省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砗磲以坚硬的足丝固着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带进体内,作为食料消化吸收。砗磲与一种虫黄藻有共生关系,它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特殊的叫玻璃体的结构,能够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虫黄藻则可为砗磲提供一部分养料。

原形态

1.鳞砗磲,贝壳卵圆形,厚重坚实,壳长约200mm,壳高约130mm,壳宽约 136mm。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亦近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近壳顶的大而突出,排列紧密,向前端渐稀不清。壳背缘稍平。外韧带黄褐色,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4。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壳内面白色,具有光泽,铰合部长,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部。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

2.长砗磲,贝壳长卵圆形,壳极坚厚,一般壳长约170mm,壳高约90mm,宽与高近等。两壳大小相似。前端突出,延长;后端短。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壳背缘斜。韧带黄褐色,长几达腹缘。壳表黄白色,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7条,肋宽显着大于肋沟。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多呈覆瓦状排列;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腹缘呈弓形弯曲。壳内面白色,边缘淡黄色,具光泽,并有与壳表放射肋丰应的凹沟。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2]

砗磲佛珠

在佛家看来,只要是佩戴佛珠的人都被视为有慧根,所谓心中有佛便能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一般人们喜欢将佛珠戴在左手上,因为右手是用来做事的,左手用得较少,佛珠不太容易磨损毁坏,而且左手也被称为“行善之手”。

那这用砗磲做的手珠应该戴左手还是戴右手呢?人体气场是左进右出的,一般情况下,除了吸纳性宝石也就是能吸走人体的晦气、病气、浊气的宝石,其他的宝石是应该佩戴在左手上的。虽然砗磲是宝贝,但这砗磲不属吸纳性的宝石,所以也就应该是佩戴在左手之上。[3]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砗磲含碳酸钙为86.65%-92.57%,壳角蛋白为5.22%-11.21%,水为0.69%-0.97%。另外含微量元素和10多种氨基酸。构造其矿物以文石为主,与珍珠一样具有特征的层状构造,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下能出现七彩虹光;颜色有白色、牙白色与棕黄色相间两个品种,但以牙白与棕黄相间呈太极形的品种为上品。以耀眼的金丝亮丝和绿色肠管为其特色。

光泽:珍珠光泽。

硬度:一般为2.5-3,随年龄增长逐渐变硬。

密度:2.70g/cm³。

鉴别方法

市场上流通的砗磲颜色主要有白色、牙白色与棕黄色相间两个品种,但以牙白与棕黄相间呈太极形的品种为上品,以耀眼的金丝亮丝和绿色肠管为其特色,最珍贵的是紫色、粉色、紫红色和血砗磲。根据玉化程度、水头的不同,一条6mm—10mm的108颗砗磲手珠,价格可以从300多元到2800多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砗磲摩氏硬度在3.5至4.5,年龄越大的壳越硬,因此,牙白与棕黄相间的品种硬度可达到5。

肉眼检视法:首先,纯天然的砗磲,外表必定有如车轮与沟渠所构成的图案,这是区分真假的重要指标。其次,天然的砗磲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仔细观察其纹路,如果相似度太高,就要怀疑其是否是贝壳磨成粉压制的;再次,砗磲因长期存在于海水中及自身的硬度较小,因此砗磲雕件和把件上难免会有些虫眼及裂纹,或多或少,当然也有完美的,但价格就较为昂贵,碰到很完美又价格低的东西,就要很小心了。

颜色差异:真砗磲外表光洁明亮,表面呈珍珠般的光泽;假砗磲用白石或粉碎的贝壳粉或白石粉加胶压合而成,雪白无瑕,白得呆板、表面抛光发亮,不自然。 破坏性试验鉴别:通过观察贝壳断面来加以判断,或者用火烧,天然砗磲有种烧石灰的味道,但不是很刺鼻,粉压的砗磲一般是用贝壳粉混合胶水压制而成,烧起来有刺鼻的烧塑料味 。 鉴别真假,最可靠的还是上机器,请专业检测机构来验明正身。砗磲的矿物构造以文石为主,具有层状结构,层面清晰而又细密,假砗磲无天然的生长纹,在放大镜下观察没有明显层状结构 。

保养方法

不可接触强酸、强碱,避免重击、碰撞。有污垢时使用牙刷沾点牙膏或中性沐浴乳冲刷干净,用细布擦干,再擦拭一点婴儿油或乳液进行保养。沐浴或做家事时,请勿配戴

砗磲的历史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认为是一种宝物。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其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时,散宜生用砗磲敬献纣王交换回文王的故事。自古在清朝六品官上朝时穿戴的朝珠就是用砗磲所串成的。西藏密宗高僧喇嘛也把砗磲穿成念珠加以诵念。在各地佛教高僧有持砗磲制成的佛珠来修炼观音菩萨法门更是必要的法器,甚至传说持砗磲修炼护法者具有一倍以上功德,并智圆满的境界,是供佛灵修佛学上之密宝。而带有金黄条纹的黄金砗磲更为珍稀,可遇而不可求。

砗磲与宗教的关系

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白色的砗磲被佛家誉为生物界最纯的白色,是佛教圣物。据《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门当中,高僧用它当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佛教界流行的宝石种类中,可首推“佛教七宝”。据记载,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在这七种宝石中大家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宝石为砗磲,因为它来自印度洋或西太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因此,它的产量极少而显得非常珍贵。


相关视频

只见过砗磲手镯,没见过手镯的制作过程吧?

砗磲是什么?自然界最纯净的白又是指什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