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礼辛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礼辛镇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位于甘谷县西北,是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该镇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果树种植业,另外药材种植业也发展得较好。

2015年10月9日,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113号),同意甘谷县礼辛乡改为礼辛镇。乡改镇后,实行镇管村体制,其行政区域不变,政府驻地不变。[1]

中文名称: 礼辛镇

外文名称: Lixin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面 积: 105平方千米

人 口: 20010人(2017)

土壤

全乡土壤有绵土、红土、淀土、潮土、鸡粪土、盐碱土六类。从全乡土壤养分来看,有机质相当于全国土壤养分的5级,含氮为4级,速效养分含量情况:氮缺、磷极缺、钾正常。总体来说土壤肥力差,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河流

清溪河是境内主要河流,由西向东贯穿全境。发源于通渭县榜罗乡涧滩及陇西县岘儿湾一带,经通渭县毛家店流入礼辛境内。途经大石至安远汇入散渡河。全长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峡水库。是礼辛乡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径流量为383.81万m3。该乡地下水含量丰富,水质较优,适合灌溉及水产养殖。

气候

全乡年平均气温7.0-8.3℃,活动积温312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0.7℃;最冷一月,平均气温零下4℃,无霜期157-146天,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900-2100小时,每日照百分率48%,太阳总辐射量为114千卡/cm2年。

雨水

由于礼辛接近甘肃中部的干旱地区,受其影响,年降雨量较少。川台区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区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个月降水量为250-300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征。气候干燥、温差较大,雨量较少,属干旱山区。

畜牧养殖与种植

礼辛的养殖业曾一度繁荣,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展人工培育、引进、杂交优良品种。家畜养殖主要有马、牛、驴、骡、猪等,羊、兔、也有少量饲养,50年代引进了河曲马、蒙古马、山丹马、秦川牛、关中驴、蒙古黑头羊和新疆细毛养等良种;家禽养殖主要以鸡为主,曾引进来杭、浦东、狼山、澳洲黑等优良鸡种,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由于特殊的环境地理位置礼辛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种:小麦、水稻、油麦、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黄豆、蚕豆、谷、粟、和荞麦等。六七十年代引进了许多优良籽种,如小麦中的成农4号、天选15号、35号等;玉米有:中单2号、金黄后;高粱有牛心红;土豆有:小白花、东北长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树种植是礼辛主要的经济收入,近几年一直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果木有:桃、苹果、梨、杏、其中产于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们的赞誉,成为礼辛当地的一个招牌果品,年年畅销兰州、天水、县城等地。

礼辛境内药材资源丰富,主要的药材品种有:党参、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黄芩、黄芪、红花、麦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参、苍耳子、冬花、柴胡、五加皮等。其中以党参、花椒为代表畅销全国,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药材销往全国各地。

野生动植物资源

礼辛全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当中,中小型较多,常见的有:野兔、崖濑、松鼠、田鼠等。体型较大的有狼、狐狸等,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野生飞禽候鸟类有:家燕、杜鹃、野鸭、大雁;留鸟类有:野鸽、啄木鸟、喜鹊、麻雀、鹰、乌鸦、斑鸠、猫头鹰、野鸡、画眉、百灵、鹞等。鱼类有:小鱼(俗称土鱼)、草鱼、鲫鱼、青鱼等,两栖类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陆栖爬行类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行政区划

礼辛镇所管辖的村礼辛镇西北与通渭县常河、青堡乡毗邻;南与武山县咀头乡接壤;东南与本县大石乡、谢家湾乡相邻。全镇共有15个村。分别包括:尉家坪村、陈庄村、董岘村(徐家坡、朱家庄)、柏林市村、贾山村、冯山村、贾家湾、高家湾(侯家河、杨家坪)、刘家湾、神泉湾(马坡)、彭家山、魏家窑、水泉湾、张家窑、常家湾。

古镇遗址

陶器:见有制作粗糙的灰陶、精美的彩陶器,以及红陶、黑陶、夹砂陶。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住和轮制,上面用泥条堆加出各种浮雕纹,如绳纹、划纹、编织纹、弦纹、指甲纹等,也有素面的。

彩陶:用泥质红黄色衣上施绘出黑、棕、红的单彩或双彩,绘纹多有草叶纹、鸟纹、网状纹、蛙纹、人面纹、弧线纹、方格圆点等纹组成,最多见的是条盘堆划纹和鸟纹彩画纹。陶器的器物有;碗、杯、盆、壶、瓮、大口缸、锅等;造型有尖底瓶,折缘盆,鼎、鬲、单耳罐、双耳罐、长颈壶、三乳型壶、人面饰彩壶、四爪壶等。上述实物多见于1989年10月镇南庄出土的大小50余件(现存甘谷县文化馆)及遗址中散布出土的陶片等。

白灰地面:白灰厚0.5厘米,质硬如100号水泥,每处地面的白灰层有三四层重叠,大约3*3米见方,正中有凹形火坑,内有灰层及热碎骨片存在。

养殖业:根据骨器分析,家畜主要有鹿、狗、鸡、猪。其它农作物,见有谷、荞麦等。

礼辛镇遗址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炎黄儿女的摇篮之一,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也充分证实,礼辛在远古或者古代是一块富庶、美丽,发达的地区。岁月飞逝,历史悠悠。我们作为这块地域上生存的子民,有权利,有义务爱护他,宣扬他,弘扬民族主旋律,爱我中华,爱我故乡,把礼辛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脚踏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更应具备奔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意识,不愧于“礼辛镇遗址”,不愧于时代。

民俗文化

仰韶文化。这里是最早的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清代以前,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之一,其地理位置——位于甘谷、通渭、武山三县交界处,导致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

在时尚文化盛行的当下,无论文化层次如何,依然保持着院落门定格题字的风俗如:安居乐业、清平乐、勤俭居等等,保持了客厅门顶题字XX堂的风俗,如弘德堂等,保持了客厅门正对墙壁挂中堂字画的风俗等,每户基本上都有书法字画上墙挂着,这种文化使得当地孩童从小都要习几下毛笔字。

文物及现状

宋槐:礼辛有宋槐22株,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平均高约30余米,直径平均约2米,1975年时任甘谷县县委书记的李光中、县长徐永安指示悉数砍伐,木料搬运至县城修建甘谷饭店(现已拆除)。现仅存一株。(附:笔者认为此些槐树应为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所植,他们在到达新的定居地后栽种槐树借此寄托对故乡的相思之情)。北极宫;原址位于礼辛老爷山,始建于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爷山滑坡,北极宫被毁,传说寺中有一铁钟滚于下街寺梁(后北极宫所在地),清雍正年间重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时任县长张孝友将其划归礼辛国民小学所有。 其建筑严格按中轴线布局,讲究左右对称。门楼,门楼前有一戏楼,木架结构,可朝东朝西开,每年三月三在此举行盛会;一进院:僧房、家神庙,东厢(龙王庙);二进院(正院):东厢(天、地、水三官庙庙),西厢(鲁班殿、花儿娘娘殿)正殿(无量祖师殿),匾额高悬、琳琅满目;三进院:东厢(吕洞宾祠)西厢(华佗祠)正殿(天爷殿)。整个建筑布局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其中天爷殿为砖木结构,四披头的“八卦”悬山顶式,四角檐有风铃悬挂,吸收了南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上佛教艺术所需的艺术造型,蔚为壮观!当铺:位于礼辛镇中街,传说为安远王家所建。构件复杂,为两层木质楼房,前后两面明窗,十分壮观,后卖于陈少溪所有,民国时又为礼辛镇公所驻地。解放后为礼辛区、乡、社政府驻地,1986年拆除。姑嫂寺:位于候家寨子,始建无可考。明永乐年间重建,规模宏大。后改名为举天寺。1965年大跃进时期拆除。魁星阁: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2年拆除。财神庙: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6年拆除。双庙川泰山庙:位于下街,始建无可考。1956年拆除。文昌宫:位于中街,始建无可考。清同治年间回民叛乱被焚毁,后又重建,但规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现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宫,为两层混凝土木混合建筑。上街戏楼:为一层木架楼,每逢诸神圣诞或者有重大喜事,打开两面朝上下街演戏。始建无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戏楼:始建无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东:有紫气门。下街西:有乾元门。上街西:有市西蕃门。上街北:有西翰垣门。上堡:位于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无可考。清同治年间约1868年维修。中堡:位于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举人,时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贾文召所建府邸,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000mm2。建筑恢弘奢华。其建筑也严格按中轴线布局,讲究左右对称。中轴线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门楼、仪门、一进院(过厅院)、二进院(正厅院)、三进院(凉亭院)、望河楼、花厅、祠堂等。由当时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筑精美,十分华丽,解放后陆续拆除,现只剩过厅院。下堡:位于下街,名曰:万全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约1662年,为李氏祖李石铃所主持修建。牌坊:位于中街,建于清嘉庆年间。时任绵州知州的贾文召申报朝廷,以饬令嘉奖李氏节烈之妇,为嘉庆帝亲笔手书“圣旨”两字。,每逢端午节在此搭台演戏,并有扇鼓巫师纪事,(当时由当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沟管师纪事)为当时甘谷境内唯一一座木构件牌坊,大跃进时期拆除。菩萨楼:位于上街,上悬“紫竹宫”匾额。楼为两层,高大壮观,每年二月十九日为庙会。现已在原址重修。龙王庙:位于上街,上堡大门旁边。已拆除。

现状:上堡、下堡已基本破坏,中堡被用作粮站很久,现粮站被撤,中堡在小城镇建设中命运难料!由于民间文化的兴起,几年来开始重新修建几大庙,典型的形成了上中下三街自建的格局。

视频

甘谷县礼辛镇常晓燕秦腔唱段欣赏,天水版商芳会,您觉得像不像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