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禮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禮辛鎮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位於甘谷縣西北,是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有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該鎮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果樹種植業,另外藥材種植業也發展得較好。

2015年10月9日,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等22個鄉撤鄉改鎮的批覆》(甘民復〔2015〕113號),同意甘谷縣禮辛鄉改為禮辛鎮。鄉改鎮後,實行鎮管村體制,其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1]

中文名稱: 禮辛鎮

外文名稱: Lixi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

面 積: 105平方千米

人 口: 20010人(2017)

土壤

全鄉土壤有綿土、紅土、淀土、潮土、雞糞土、鹽鹼土六類。從全鄉土壤養分來看,有機質相當於全國土壤養分的5級,含氮為4級,速效養分含量情況:氮缺、磷極缺、鉀正常。總體來說土壤肥力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

河流

清溪河是境內主要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境。發源於通渭縣榜羅鄉澗灘及隴西縣峴兒灣一帶,經通渭縣毛家店流入禮辛境內。途經大石至安遠匯入散渡河。全長46公里。上游建有林寺峽水庫。是禮辛鄉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為383.81萬m3。該鄉地下水含量豐富,水質較優,適合灌溉及水產養殖。

氣候

全鄉年平均氣溫7.0-8.3℃,活動積溫312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0.7℃;最冷一月,平均氣溫零下4℃,無霜期157-146天,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900-2100小時,每日照百分率48%,太陽總輻射量為114千卡/cm2年。

雨水

由於禮辛接近甘肅中部的乾旱地區,受其影響,年降雨量較少。川台區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年;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年;南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610mm/年。其中7、8、9三個月降水量為250-300mm,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由於降水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形成了冬干、春旱、夏秋多雷雨的降雨特徵。氣候乾燥、溫差較大,雨量較少,屬乾旱山區。

畜牧養殖與種植

禮辛的養殖業曾一度繁榮,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展人工培育、引進、雜交優良品種。家畜養殖主要有馬、牛、驢、騾、豬等,羊、兔、也有少量飼養,50年代引進了河曲馬、蒙古馬、山丹馬、秦川牛、關中驢、蒙古黑頭羊和新疆細毛養等良種;家禽養殖主要以雞為主,曾引進來杭、浦東、狼山、澳洲黑等優良雞種,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由於特殊的環境地理位置禮辛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如下一些品種:小麥、水稻、油麥、扁豆、玉米、高粱、土豆、黃豆、蠶豆、谷、粟、和蕎麥等。六七十年代引進了許多優良籽種,如小麥中的成農4號、天選15號、35號等;玉米有:中單2號、金黃後;高粱有牛心紅;土豆有:小白花、東北長薯等。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等。

果樹種植是禮辛主要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一直發展較快。主要經濟果木有:桃、蘋果、梨、杏、其中產於南山的黑梨以其肉厚、多汁、皮薄而深受人們的讚譽,成為禮辛當地的一個招牌果品,年年暢銷蘭州、天水、縣城等地。

禮辛境內藥材資源豐富,主要的藥材品種有:黨參、杏仁、桑皮、桃仁、丹皮、花椒、赤芍、黃芩、黃芪、紅花、麥芽、生地、枸杞、知母、丹參、蒼耳子、冬花、柴胡、五加皮等。其中以黨參、花椒為代表暢銷全國,每年都有大批量的藥材銷往全國各地。

野生動植物資源

禮辛全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當中,中小型較多,常見的有:野兔、崖瀨、松鼠、田鼠等。體型較大的有狼、狐狸等,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野生飛禽候鳥類有:家燕、杜鵑、野鴨、大雁;留鳥類有:野鴿、啄木鳥、喜鵲、麻雀、鷹、烏鴉、斑鳩、貓頭鷹、野雞、畫眉、百靈、鷂等。魚類有:小魚(俗稱土魚)、草魚、鯽魚、青魚等,兩棲類有:青蛙、雨蛙、蟾蜍等。陸棲爬行類有:蜥蜴、壁虎、青蛇等。

行政區劃

禮辛鎮所管轄的村禮辛鎮西北與通渭縣常河、青堡鄉毗鄰;南與武山縣咀頭鄉接壤;東南與本縣大石鄉、謝家灣鄉相鄰。全鎮共有15個村。分別包括:尉家坪村、陳莊村、董峴村(徐家坡、朱家莊)、柏林市村、賈山村、馮山村、賈家灣、高家灣(侯家河、楊家坪)、劉家灣、神泉灣(馬坡)、彭家山、魏家窯、水泉灣、張家窯、常家灣。

古鎮遺址

陶器:見有製作粗糙的灰陶、精美的彩陶器,以及紅陶、黑陶、夾砂陶。製法以泥條盤築法為住和輪制,上面用泥條堆加出各種浮雕紋,如繩紋、劃紋、編織紋、弦紋、指甲紋等,也有素麵的。

彩陶:用泥質紅黃色衣上施繪出黑、棕、紅的單彩或雙彩,繪紋多有草葉紋、鳥紋、網狀紋、蛙紋、人面紋、弧線紋、方格圓點等紋組成,最多見的是條盤堆劃紋和鳥紋彩畫紋。陶器的器物有;碗、杯、盆、壺、瓮、大口缸、鍋等;造型有尖底瓶,折緣盆,鼎、鬲、單耳罐、雙耳罐、長頸壺、三乳型壺、人面飾彩壺、四爪壺等。上述實物多見於1989年10月鎮南莊出土的大小50餘件(現存甘谷縣文化館)及遺址中散布出土的陶片等。

白灰地面:白灰厚0.5厘米,質硬如100號水泥,每處地面的白灰層有三四層重疊,大約3*3米見方,正中有凹形火坑,內有灰層及熱碎骨片存在。

養殖業:根據骨器分析,家畜主要有鹿、狗、雞、豬。其它農作物,見有谷、蕎麥等。

禮辛鎮遺址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是炎黃兒女的搖籃之一,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不可估量。這也充分證實,禮辛在遠古或者古代是一塊富庶、美麗,發達的地區。歲月飛逝,歷史悠悠。我們作為這塊地域上生存的子民,有權利,有義務愛護他,宣揚他,弘揚民族主旋律,愛我中華,愛我故鄉,把禮辛的文化和精神發揚光大。腳踏深厚的歷史文化,但又不拘泥於歷史,更應具備奔向明天,走向未來的意識,不愧於「禮辛鎮遺址」,不愧於時代。

民俗文化

仰韶文化。這裡是最早的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在清代以前,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之一,其地理位置——位於甘谷、通渭、武山三縣交界處,導致形成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性格。

在時尚文化盛行的當下,無論文化層次如何,依然保持着院落門定格題字的風俗如:安居樂業、清平樂、勤儉居等等,保持了客廳門頂題字XX堂的風俗,如弘德堂等,保持了客廳門正對牆壁掛中堂字畫的風俗等,每戶基本上都有書法字畫上牆掛着,這種文化使得當地孩童從小都要習幾下毛筆字。

文物及現狀

宋槐:禮辛有宋槐22株,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平均高約30餘米,直徑平均約2米,1975年時任甘谷縣縣委書記的李光中、縣長徐永安指示悉數砍伐,木料搬運至縣城修建甘谷飯店(現已拆除)。現僅存一株。(附:筆者認為此些槐樹應為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所植,他們在到達新的定居地後栽種槐樹藉此寄託對故鄉的相思之情)。北極宮;原址位於禮辛老爺山,始建於元代,康熙57年大地震,老爺山滑坡,北極宮被毀,傳說寺中有一鐵鐘滾於下街寺梁(後北極宮所在地),清雍正年間重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時任縣長張孝友將其劃歸禮辛國民小學所有。 其建築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門樓,門樓前有一戲樓,木架結構,可朝東朝西開,每年三月三在此舉行盛會;一進院:僧房、家神廟,東廂(龍王廟);二進院(正院):東廂(天、地、水三官廟廟),西廂(魯班殿、花兒娘娘殿)正殿(無量祖師殿),匾額高懸、琳琅滿目;三進院:東廂(呂洞賓祠)西廂(華佗祠)正殿(天爺殿)。整個建築布局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天爺殿為磚木結構,四披頭的「八卦」懸山頂式,四角檐有風鈴懸掛,吸收了南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加上佛教藝術所需的藝術造型,蔚為壯觀!當鋪:位於禮辛鎮中街,傳說為安遠王家所建。構件複雜,為兩層木質樓房,前後兩面明窗,十分壯觀,後賣於陳少溪所有,民國時又為禮辛鎮公所駐地。解放後為禮辛區、鄉、社政府駐地,1986年拆除。姑嫂寺:位於候家寨子,始建無可考。明永樂年間重建,規模宏大。後改名為舉天寺。1965年大躍進時期拆除。魁星閣: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2年拆除。財神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雙廟川泰山廟:位於下街,始建無可考。1956年拆除。文昌宮:位於中街,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回民叛亂被焚毀,後又重建,但規模大不如以前,1959拆除。現又在原址重修文昌宮,為兩層混凝土木混合建築。上街戲樓:為一層木架樓,每逢諸神聖誕或者有重大喜事,打開兩面朝上下街演戲。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戲樓:始建無可考。1958年拆除。下街東:有紫氣門。下街西:有乾元門。上街西:有市西蕃門。上街北:有西翰垣門。上堡:位於上街,名曰:西翰堡,始建無可考。清同治年間約1868年維修。中堡:位於中街,名曰:履中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舉人,時任四川棉州知州的賈文召所建府邸,整個建築占地面積2000mm2。建築恢弘奢華。其建築也嚴格按中軸線布局,講究左右對稱。中軸線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儀門、一進院(過廳院)、二進院(正廳院)、三進院(涼亭院)、望河樓、花廳、祠堂等。由當時的四川木匠修造,建築精美,十分華麗,解放後陸續拆除,現只剩過廳院。下堡:位於下街,名曰:萬全堡,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62年,為李氏祖李石鈴所主持修建。牌坊:位於中街,建於清嘉慶年間。時任綿州知州的賈文召申報朝廷,以飭令嘉獎李氏節烈之婦,為嘉慶帝親筆手書「聖旨」兩字。,每逢端午節在此搭台演戲,並有扇鼓巫師紀事,(當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管家溝管師紀事)為當時甘谷境內唯一一座木構件牌坊,大躍進時期拆除。菩薩樓:位於上街,上懸「紫竹宮」匾額。樓為兩層,高大壯觀,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現已在原址重修。龍王廟:位於上街,上堡大門旁邊。已拆除。

現狀:上堡、下堡已基本破壞,中堡被用作糧站很久,現糧站被撤,中堡在小城鎮建設中命運難料!由於民間文化的興起,幾年來開始重新修建幾大廟,典型的形成了上中下三街自建的格局。

視頻

甘谷縣禮辛鎮常曉燕秦腔唱段欣賞,天水版商芳會,您覺得像不像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