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州评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州评话是福建省福州市曲艺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历史源流

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及古田、南平等地,用福州方言说唱。传说明末江南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南奔入闽,他所授门徒用福州话演唱,借历史故事评论时局,逐渐形成有说有唱的独特风格。古时一般是在狭长的街道上,由一人讲,观众坐满街头巷尾。

评话演员多为一人,不用化装,不须布景,仅用一只铜钹,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一条手帕,搭一座高台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7字句,常用“一枝花”、“滴滴金”、“浪淘沙”、“节节高”等几十种曲牌。道白语言生动通俗、个性鲜明。表演时唱词与说白交替,曲调优美,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以铙钹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扣人心弦。“花”指表演中的噱头,其中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剧效果;插花则是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福州评话的题材丰富多彩,有“长解”(历史故事)、“短解”(武侠传奇)、君臣书、公堂书(公案)、家庭书等。传统曲目不下数千本,还编演一些现代题材的曲目,如《九命沉冤》、《老渔翁歼敌记》等。

关于福州评话的历史记载极少。仅知唐末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徙入闽,其中包括有说书人。《南村辍耕录》记述宋末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讲书。宋时的“诗赞系说话”,传承俗讲体式,即以吟诵“诗赞”开篇,然后转入夹吟的“正话”,最后以诗赞作“结台吟”,并以“扇响钹”作间奏。福州地区评话至今仍承继这种形式。根据艺人的口碑,福州评话形成于明末清初,艺人奉柳敬亭为祖师。,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传统福州方言话本,最早于清雍正乾隆间。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善说君臣书者有双门大(徐炳铨),善说义侠书者有后洲庆(阮庆庆)、徐天定,善说家庭书(才子佳人书)者有科题(黄菊亭)、徐天生、筱细d(林细弟),绣和尚(赖德森)把电影改编为现代书目,艺术形式从多吟诵少道白趋向讲究说表,加大表情动作。并有双档对口和女档评话,积累一批反映本地新闻故实、民间传说的书目。如“贻顺哥烛蒂”、“王莲莲拜香”等。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从业人数近300人。艺术上以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三杰为标志,在脚本结构、吟唱腔、笑料安排(做花)、表情动作、扮底艺术(一种口头再创作方法)诸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

福州评话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清兵入闽前后,评话艺人以敲打半边铙钹,寓河山破碎、乐不成乐之意。因在说书中暗寓反对清军残酷镇压之意,有一批艺人被枷号于福州瓮城,甚至被弄瞎双目。鸦片战争之后,出现宣传禁烟、歌颂林则徐的热潮。辛亥革命期中,曾有《欢迎孙中山先生莅闽》序头。抗日战争时,评话界大量编演抗日序头,组织抗日剧社,巡回演出抗日文明戏。黄仲梅等人在讲大书前,中演"讲报"半小时,以评话的语言技巧报导和分析战况,深受群众的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州评话艺人编演序头和现代评话迎接解放,歌唱新生活,成立福州评话工作者协会,参加省文联、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和福州市文化处联合举办的戏曲改革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共产党的戏曲政策,自学剔除反动、淫秽的节目内容,编演现代书。1960年成立福州市曲艺团,涌现一批艺术人才,如陈长枝、吴乐天、苏宝福、叶神童、黄益清、毛钦铭、唐彰文和80年代成长的林木林、陈如燕、王秋怡、魏惠珍等[2]

视频

福州评话 相关视频

福州评话伬艺:曲艺界人文“活化石”
福州评话——评话归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