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文学名:福

百家姓排位:第504位

来源:姜姓/张姓/百济国八姓之一

名人:福子丹、福信

郡望:百济郡

福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又《国语》云:“当为福氏之始。”[1]

二是出自唐代百济国福富顺氏所改。

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后百济国被新罗国所灭,百济国中不少人逃难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姓。

三是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所改,其后世代相传姓福氏。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世宗皇帝赞其曰:“清不过福时。”因此他被称为福时,其后人为纪念这特殊的奖赏,就改姓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目录

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

  •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在典籍《国语》中又说明:“当为福氏之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叫福子丹,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为姓氏,称为福氏。

福氏后人大多尊奉福子丹为得姓始祖。

  • 源于改姓

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明朝时期,有一位总领漕务的大臣名叫张福时。张福时是顺天府东安人(今北京)。史称其善骑射,谙韬略,文武全才。明嘉靖中期(公元1544年左右),张福时历官漕运参将,后晋升为挂印总兵、总领漕务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廉洁,身居要职却一直两袖清风,受到世人的称赞和尊敬。因此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2~1566年在位)在当年曾赞叹曰:“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张福时因此被世人羡慕地称为“福时”。

张福时后被言官论去。但因明世宗赐之手敕,其后裔子孙为纪念大明皇帝这种特殊的赏赐,皆名而不氏,即改“张”为“福”,皆称福氏,世代相传至今。[2]

  • 源于朝鲜族

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福富顺氏、福当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有百济国。百济,又称南扶余,存在于公元前18~660年,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在朝鲜半岛地区,百济、高句丽、新罗一起被称为“三国”。百济国,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在朝鲜半岛的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创建的,国祚长达六百七十八年。在百济国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当时的百济国是北海地区的强国,通过海路与中国和倭奴国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并与北海岛国倭奴国关系亲昵。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在倭奴国、高句丽国的挑唆与支持下不断黩武于新罗国,新罗国屡战屡败,遂向大唐王朝求援。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唐军水陆并进出兵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国军联合攻击百济国,百济国在强大的唐军连续攻击下,首都泗沘(今韩国扶余郡)很快破陷。之后,百济国土被新罗国吞并,百济国的末代君主义慈王扶余义慈和大多数儿子们、贵族们、官吏们皆被流放中国,一批百济贵族则逃往倭奴国。百济国被灭后,一些脱逃的贵族曾试图重建百济。原百济家将军鬼室福信亲自到倭奴国,拥立早先在倭奴国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为新王,并向倭奴国求助。倭奴国当即支持扶余丰携五千军队从倭奴国返回朝鲜半岛。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扶余丰的百济军与倭奴军联合在海上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开战,史称“白村江之战”。经过五次交战,百济与倭奴联军惨败,扶余丰逃往高句丽,从此朝鲜半岛上再无“百济”之国称。

百济国灭亡之际,有不少人或逃难到中原,或被唐军裹胁迁入中原,其中就有百济福富顺氏、福当氏这两个氏族,且为百济贵族,其中的福当氏族人后来有相当的一部分在倭奴国生息繁衍,成为今日本国福当氏巨族大姓。福富顺氏、福当氏在进入中原地区定居之后,依照汉族的习俗把姓氏简改为单姓,形成了福氏一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蒙古民族,早期有父名子姓的习俗,即父亲的名字就成为子孙的姓氏,如图门宝音·恩和、吉日格勒·葛尔图、乌力吉·萨仁等等,就是图门宝音家的恩和、吉日格勒家的葛尔图、乌力吉家的萨仁的意思,其成为后代姓氏,蒙语“图门宝音”、“吉日格勒”、“乌力吉”等,汉义都是“万寿万福”、“幸福”、“福瑞”等吉祥的名称,后有以汉义为汉化姓氏者,多称福氏,世代相传至今。

  •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满清六祖指建州女真先祖佟·福满,共生有六个儿子:长子佟·德世库、次子佟·刘阐、三子佟·索常阿、四子佟·觉昌安、五子佟·包郎阿、六子佟·费实,这兄弟六人分居六处,内称“六王”,对佟·努尔哈赤来说,就是“六祖”,宁古塔氏是第六祖佟·费实的后裔子孙),以居地为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艾氏、文氏、福氏等。该支福氏始祖为宁古塔·齐尔喀申,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宁古塔,后金初期偕兄宁古塔·纳林率众来归,初为佐领,累官至福陵总管,加世职三等男爵。在宁古塔·齐尔喀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名称为汉化姓氏者,称福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罕扎氏,满语为Hanja Hala,汉义“廉洁、清洁”,世居巴颜和罗地方(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福氏。该支福氏始祖为罕扎·台弼图,满洲包衣镶蓝旗人,世居沈阳福中(今辽宁沈阳和平区),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特旨授游击,从征吴三桂,加副将衔,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罕扎·台弼图在随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征讨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一起造反的王辅臣(西路马鹞子)时阵亡,追赠云骑尉。在罕扎·台弼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世居地名“福中”汉化为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福锡氏,满语为Fusi Hala,汉义“抚(顺)西”,世居福山(今黑龙江下游左岸普尔萨西北焯络河西原菲森屯),后多冠汉姓为福氏。

⑷.满族瑚图哩氏,满语为Huturi Hala,汉义“福”,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福氏。

⑸.满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满语为Biru Hala,满族姓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异氏、郑氏、福氏等。该支福氏始祖为弼噜·福济,满洲镶白旗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进士,累官至成都将军氏、云贵总督氏、乌里雅苏台将军。在弼噜·福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化为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⑹.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

⑺.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福氏、傅氏等。

⑻.满族南福禄氏,满语为Nanfulu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中有南氏、福氏等。

  • 源于达斡尔族

源于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斡尔族著姓,世居鄂嫩河(今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斡难河流域)、黑龙江北境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福氏等。该支福氏的始祖为鄂诺·福克精阿,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黑龙江两岸,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从征伊犁、小金川,因功赐号巴图鲁,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在台湾岛镇压起义军时阵亡,追赠云骑尉。

在鄂诺·福克精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化为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土家族、傣族、白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福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史名人

福裕

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由于福裕为中兴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开山祖师相比,故少林寺僧人为其建有裕公塔,并在其塔前立"开山祖师"碑一通,以示纪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福寿

元朝人,官至江南台御史大夫,对朝廷非常忠诚。他文武双全,打仗时奋勇当先,死后皇帝也很悲哀,追加他封号为"忠肃"。

福时

明顺天府东安人,本姓张,名福时。善骑射,谙韬略。嘉靖中历官漕运参将,晋挂印总兵,总漕务。世宗以"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称之。后被言官论去。因世宗赐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后代相传姓福。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百济郡:百济,古人称之为东夷,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东夷原有三个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有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中之一。东汉末年,尉仇台统治百济,名为夫余王。晋朝时期句丽据有辽东,百济则据有辽西、晋平二郡(今柳城、北平之间)。自晋朝以后,百济国并吞了其他诸国,据有马韩故地,自置百济郡,其时辖地在今朝鲜半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平陵郡:即今山西吕梁地区文水县,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时期属晋国,称平陵县。战国时期为大陵。西汉时期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时期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山西平遥。隋开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庚寅,公元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乙巳,公元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文水县一直至今。

为什么要贴福

福字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字,人们常常会在家中的大门或者玻璃上面贴福字[3]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传说,民间贴“福”之风开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的老婆马氏也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福”字之所以倒贴,传说起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春节前夕,大管家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丁目不识丁,竟将“福”字头朝下贴上。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可这大管家是个能言善辩之人,慌忙跪倒陈述:“奴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庆之兆。”恭亲王一听觉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到有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可真是因祸得福!

"福"字倒贴在中国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下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但贴的时候,究竟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却让很多人犯难。民俗专家表示,年味就像这个“福”字,不用讲求形式,怎么贴都可以 ,只要你感受到了快乐,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少人以为“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事实上这是个将错就错的“口彩”。在传统民俗中,只有3种情况才能倒着贴“福”:一是有人家上年遇到大灾大难,为了扭转运气才会倒着贴;二是马桶、脚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倒着贴,意思是把不好的东西倒出去;在屋内的柜子上也要倒贴福字,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第三种情况仅仅是为了讨“口彩”。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今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今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4]

视频

福字书法 书写视频

福字中国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