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裕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裕淇 (1912年10月7日 - 2002年1月2日 ),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1],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地质科学史专家。首次发现中国沉积磷矿[2]。他于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地学部常委、副主任[3].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被选为地学部常委、副主任;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程裕淇是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首次发现中国沉积磷矿;公开出版的

论著已有100多种,还著有许多内部刊印的专业报告;在矿产地质与成矿学、变质岩与混合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和地质科技的规划管理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裕淇
出生 (1912-10-07)1912年10月7日
浙江省嘉善县城
逝世 2002年1月2日(2002-01-02)(89歲)
国籍 中国
职业 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程裕淇
  • 外文名称: yuqi cheng
  • 国 籍: 中国
  • 祖 籍: 
  • 出 生 地:浙江省嘉善县城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7日
  • 职 业: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
  • 主要成就:多次总结全国铁矿类型 促成了一些铁矿的发现或扩大远景 推动了全国铁矿勘查和科研工作
  • 主要作品:《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
  • 其它作品:

程裕淇

个人经历

并在谢家荣的指导下于1932年和1933年暑期填绘了北京西山、河北怀来境内4幅1∶25000地质图。

,是一个地学系的轮廓。到1933年夏毕业时,他转攻地质并获地学系理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先后到北京西山以及河北山西山东

等地实习,并在谢家荣的指导下于1932年和1933年暑期填绘了北京西山、河北怀来境内4幅1∶25000地质图。

多次总结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铁矿成矿系列”及“矿床成矿系列”等概念,对研究中国矿床成矿规律 及有关矿产预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西康丹巴附近的渐进区域变质带》、《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中国的变质岩系及变质带》和《山东太古代雁翎关变质火山沉积岩》等是中国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方面之经典,其中包括“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间过渡类型变质作用”、“混合岩系列”及“多阶段变质”等新概念、新观点。他参与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地质事业》、《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年)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是中国地质学史的重要文献。尤其重视野外地质实践,接近90岁高龄还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培养了一批地质学人才。

程裕淇(1912~ )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2年10月7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城。

1929-1933年 在[[清华大学地理系(后为地学系)学习,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3-1935年 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5年 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

1938年 获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

1938-1949年 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历任技士、技正,兼矿物岩石研究室及经济地质研究室主任。

1944-1946年 作为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参观考察。

1950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至1953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测勘总局经济地质处副处长。1951年 兼任东北南部地质矿产大队队长。

1952年 兼任湖北大冶429铁矿勘探队队长。

1952-1956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

1955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1956年 任地质部技术司总工程师。

1957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变质岩及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主任。

1977年 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1979年 任地质部副部长,当选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

1982年 任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当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

1983年 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ICL)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96年 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科技领导小组顾问。

1999年 任国土资源部大陆科学钻探项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副所长兼大冶铁矿地质勘探队队长,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地质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科技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学部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三届理事长等职。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留英期间首次对苏格兰北部的深变质岩类应用了芬兰的混合岩的名词,对工作区6种变质岩及生成的不同型混合岩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根据西康巴丹附近的区域变质情况,首次提出了中国区域变质带的存在。

提出“混合岩系列”概念对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作用作了分类。在矿产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方面发现了云南晋宁富磷矿,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

最早提出中国古老变质岩系(太古界)中已知最大富铁矿床弓长岭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所整理规定的矿区变质含铁建造层序一直为后人沿用。

70年代中期,他从一定成矿时期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及区域成矿作用发展的全过程统一考虑而提出铁矿组和铁矿成矿系列概念,这一概念为中国地质工作者所沿用。

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方面,首次对中国太古宙表壳岩和前寒武纪的岩浆岩和岩浆作用特征进行全面扼要的总结。

2002年1月2日于北京逝世。

学子时期

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出生在浙江嘉善县的一个塾师家庭。1923年进嘉兴省立二中初中学习后,英语教师徐觉民结合课文 教他用英语叙述从上海到伦敦途经的港湾、城市和海洋名称以及沿途风光;在1929年秋他考取清华大学地理系(后改为地学系)学习。系主任是中国现代 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翁文灏。他规划的课程,包括了地质、地理和气象。在这里他受到了扎实的地学教育,并先后到北京西山、河北、山西、山东等省 区进行地质实习,并填绘了北京西山、河北怀来境内的四幅1∶2.5万地质图。程裕淇1933年毕业,获得地学系理学士学位。1933-1935年,程裕淇在北平 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在谢家荣的指导下,他对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福建的铁矿、铅锌矿、金矿、锑矿、明矾石和钼矿等进行调查和地质研 究。 1935年他通过中英庚款公费考试被录取去英留学,接受李四光的建议入利物浦大学,在H.H.里德(Read)指导下主攻变质岩石学,1938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其间除在苏格兰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外,曾赴北欧三国考察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和铁、铜等矿床,去瑞士巴塞尔大学矿物岩石系短期进修和野外考 察,并参观访问上述四国和德、法的地质机构。归国后直到1949年历任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兼任矿物岩石、经济地质两研究室主任,经 济部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编,并先后对云南昆明磷块岩、西康(现四川西部)砂金矿、铁 矿、煤矿和雅安康定丹巴一带区域地质、湖南沅陵桃源金矿和晚前寒武纪地层、新疆天山西段南北坡油田(独山子)油苗和区域地质矿产、南京附近的中 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调查研究,1944-1946年期间,曾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进行地质矿产考察和参观访问。

工作时期

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辽宁的鞍山、本溪地区铁矿、湖北大冶鄂城铁矿的勘查,营口凤城一带硼矿的调查与研究及有关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山东新泰雁岭关晚古生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的详细研究,陕西潼关变质铁矿研究,华北地台一些地区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研究。与此 同时,还曾结合矿产勘查、地质科技管理和领导工作,对成矿理论尤其是铁矿的成矿学和中国前寒武系尤其是早前寒武系进行了长期的综合研究,参加了 956、1962、1978三次制定全国科技发展规划和地质部门的科技规划的工作。 他在1946年曾获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纪念奖。他是1959年全国群英会的特邀 代表。所领导编著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受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领导编制的1∶300 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等是1982年国 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项目的组成部分,他负责编撰的《中国铁矿系》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矿床的组成部 分》获何梁何利1998年度科技进步奖,他也是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一项)的获得者。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的(终身)荣誉会 员。1980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程裕淇任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总顾问,又任《中国区域地质概论》英文简明本主编(2000年 出版)。1996年,他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科技领导小组顾问。1997年,他在青岛参加了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国际科学讨论会。又去河北平山、 江苏东海、安徽大别山、山西五台山和恒山等地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并去长春参加阜平群岩石之高温高压实验研究。1998年,他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99年,他担任国土资源部大陆科学钻探项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地质研究

1939年,程裕淇留英归来后,在云南昆明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在分析人员黄汉秋的配合下,发现了著名的云南昆明富磷矿。这是中国沉积磷矿的首次发现,对中国磷块岩矿床的寻找起到了突破作用。1950-1951年他提交的鞍山弓长岭铁矿的详细地质报告,阐明了中国古 老变质岩系中已知最大富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并指出了扩大富矿的有利地段,他所厘定的矿区变质含铁建造层序一直沿用至今。以后曾多次总 结全国铁矿类型,指出其找矿方向,推动了全国铁矿勘查和科研工作,促成了一些铁矿的发现或扩大远景。70年代中期,他从一定成矿时期、一定地区的 成矿地质背景的统一性和具体成矿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区域成矿作用的发展全过程考虑,提出了铁矿的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的概念。稍后他又把这种观 点扩大到所有的矿产和矿床类型,和同事们一起发表了《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1979年)和《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1982、1983年)等两篇 论文。成矿系列是指一定地质单元内、主要形成于同一成矿期、并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以上矿床类型所组成,所含类型具有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关共生的特 点。这个概念,已为中国许多矿床工作者所应用,从而对于总结中国的成矿规律和指导有关的矿产预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出贡献

程裕淇,长期担任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学会的领导职务,参与了国家和地质矿产部门的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为推动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地质人员只有近300人,他服从国家需要,先后到辽宁鞍山和湖北大冶去兼任地质勘探队队长。地质部成立后,他奉调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了地质部矿产司副司长、技术司总工程师和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作为专家担任国家地质总局全国铁矿综合研究组组长,对全国铁矿会战起到了参谋作用。恢复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后,他重点抓了该院的出版工作。1979年被任命为地质部副部长,1982年起又任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他一方面指导全国地勘工作,同时根据地质队普遍存在的室内和野外工作脱节的现象多次作报告、写文章,并身体力行地予以指导和纠正;为总结建国几十年的地质工作成果,由他倡议并指导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志的编纂并建立了地质矿产部出版系列;与此同时,他还指导许多省级地质局(队)的工作,对全国地矿工作的发展和成绩的取得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

程裕淇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又是一位能孚众望的科技管理工作者。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各种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他尊重实践,勇于开拓,精于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和生产,室内、室外工作相结合;他对工作从不挑剔,始终坚持国家需要什么就作什么的爱国之心。他留英回国后,根据当时的需要欣然接受了去川西调查砂金矿及其他矿产勘查的任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了将近一年,抗战后期他又去新疆从事石油地质调查。

全国解放以后,他服从工作需要,欣然离开科研岗位,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科技管理的领导工作。但他对服从工作需要的理解是不限于单纯地按下达的任务要求办事,而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尽可能利用工作的机会和条件,取得更多的其他地质成果。如在30-40年代进行砂金矿、铁矿和石油普查时,就同时发现了变质的火山岩建造;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凡所到的地方,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也力争多观察当地的地质现象,并亲自为广大基层地质队鉴定岩石薄片和讨论地质问题。还不断挤时间进行一些专题和综合研究,他的一部分学术成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因此他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时间不够,就占用8小时以外和节假日,“工作第一”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程裕淇是一位精于治学、尊重实践的科学家。他一贯主张,要分析地质现象、讨论地质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1955年他在划分铁矿矿床类型时,把具有两种以上成因特征的矿床称为“混合类型”。1958年又把不同成矿时期重叠生成的矿床,称为“复杂类型”。以后在成矿系列的研究中,也是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成矿期的成矿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他还依据“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划分混合岩系列中的三大类岩石和解释两个相邻变质相矿物组合之间的关系。他于1985年又提出地质工作必须做到野外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不同科学技术方法的紧密结合等方法的要求。

主要论著

1程裕淇(第一作者),南京铁矿地质,附刊“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地质专报 甲种13号,1935。

2Cheng,YC,A Hornblendic Complex,Including Appinitic Types,in th e Migmatite Area of North Sutherland,Scotland,ProcGeologist Association, 1942,53(2):67~85.

3Cheng,YC,On Successive Zone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in the Vicinity of Tanpa,Sikang,ScRec,Academia Sinica, 1942,1(3~4):519~526.

4Cheng,Yu-Chi(YC),The Migmatite Area around Bettyhill,Sutherland, QuartJourGeolSocLondon, 1944,99(3~

4):107~154.

5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程裕淇、王曰伦主编),中国的 前寒武系,科学出版社,1962。

6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王泽九,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中国工 业出版社,1963。

7程裕淇、钟富道、苏咏军,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前震旦系,地质学报, 1973,47(1):72~81。

8程裕淇,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前震旦系,地质学报,1973,47(1):72~ 81。

9程裕淇、赵一鸣、陆松年,中国几组主要铁矿类型,地质学报, 1978,52(4):253~263。

*10程裕淇(第一作者),中国几组主要铁矿类型,地质学报,1978,52:(4) ,253~263。

11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79,1:32~58。

*12程裕淇(第一作者),初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79,1。

*13程裕淇(第一作者),中国主要铁矿类型及其区域成矿分析的一些认识,国 际学术交流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79,35~41。

*14程裕淇(第一作者),中国下中前寒武系,中国地层概论,1982, 1~45。

*15程裕淇(第一作者),山东太古代雁翎关变质火山沉积岩,地质出版社,19 82。

*16程裕淇(第一作者),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3, 6:1~64。

*17程裕淇,有关混合岩和混合岩作用的一些问题——对半个世纪以来某些基 本认识的回顾,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16:5~19。

*18程裕淇(主编),1∶500万中国地质图(附说明书),地质出版社,1990。

*19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包括撰写的第八章“中国的变质岩系 、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和“结束语”,地质出版社,1994。

20程裕淇、高吉凤、万渝生,河北平山晚太古代阜平群一些主要变质岩类深熔特 征的初步研究,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73~284。

21Cheng Yuqi,Gao Jifeng and Wan Yusheng,Notes on the Anatexis of Some Metamorphic Rock Types of the Late Archaean Fuping Group of Northwestern Pi ngshan,Hebei Province,China,In:Proceeding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Meeti ng,Pt1997,Ⅱ,137~185,@VSP,Holland.

22程裕淇、高吉凤、万渝生、马瑞,河北平山阜平群两种岩石类型的初步熔融实 验及其启示,中国地质,1998,3:18~22。

23程裕淇、万渝生、高吉凤,河北平山小觉地区阜平群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年代 研究的初步报导,地质学报,2000,74(1):30~38。

24程裕淇、万渝生、高吉凤、马瑞,河北平山小觉地区新太古代阜平岩群中变质 所显示深熔改造的一些岩相学特征,中国地质,2000,12:14~16。

*25程裕淇(主编),Concise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英文简本),地质出 版社,2000。

26程裕淇、刘敦一、ISWilliams、简平、庄育勋、高天山,大别山碧溪岭深色 榴辉岩和片麻状花岗质岩石SHRIMP分析——晋宁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证 据,地质学报,2000,74(3):193~205。

27Cheng Y.Q.,Liu D.Y.,Williams I.Setal, SHRIMP Upb Dating of Lircuns of a Dark Eclogite and a Garnetbearing Gneissic Granitic Rock from Bixiling,Eastern Dabie Area,Anhui Province:Isotope Chronological Evidence of Neoproterozoic UHP Metamorphism,Acta Geol SinEngl, 2000,74(4):748~765.

28程裕淇、万渝生、高吉凤、马瑞,河北平山小觉地区阜平岩群中三种岩类的深 熔现象的岩相学特征,地质论评,2001,47(1):1~8。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