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窃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窃衣,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窃衣Torilis scabra (Thunb.) DC.[Chaero phyllum scabrum Thunb.]和小窃衣Torilis japonica (Houtt.) DC. 的果实或全草。窃衣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小窃衣分布几遍全国。具有杀虫止泻,收湿止痒之功效。常用于虫积腹痛,泄痢,疮疡溃烂,阴痒带下,风湿疹。

形态特征

窃衣: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70cm。全株有贴生短硬毛。茎单生,有分枝,有细直纹和刺毛。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分裂,小叶片披针状卵形,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10mm,宽2-5mm,边缘有条裂状粗齿至缺刻或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梗长2-8cm;总苞片通常无,很少1,钻形或线形;伞辐2-4,长1-5cm,粗壮,有纵棱及向上紧贴的硬毛;小总苞片5-8,钻形或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4-12;萼齿细小,三角状披针形,花瓣白色,倒圆卵形,先端内折;花柱基圆锥状,花柱向外反曲。果实长圆形,长4-7mm,宽2-3mm,有内弯或呈钩状的皮刺,粗糙,每棱槽下方有油管1。花、果期4-10月。
小窃衣:又名破子草、小叶芹、大叶山胡萝卜、假芹菜、鹤虱、细虱妈头。本种与窃衣的植物形态基本相似,区别点在于:总苞片3-6,伞辐4-12,果实圆卵形,长1.5-4mm,宽1.5-2.5mm。花、果期4-10月。

药物特性

入药部位:果实或全草。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归脾、大肠经。
功效:杀虫止泻,收湿止痒。
主治:用于虫积腹痛,泄痢,疮疡溃烂,阴痒带下,风湿疹。
相关配伍
1、治蛔虫病:窃衣果6-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腹痛:鲜破子草30g。水煎,去渣,调冬蜜30g服。(《福建药物志》)
3、治慢性腹泻:窃衣果实6-9g。水煎服。
4、治痈疮溃烂久不收口,阴道滴虫:窃衣果实适量。水煎冲洗或坐浴。(3-4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5、治皮肤瘙痒:破子草鲜叶,捣烂绞汁涂患处。(《福建药物志》)[1]

生长环境

小窃衣:生于海拔150-3060m的杂木林下、林缘、路旁、沟边及溪边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

常见品种

约20种,分布于欧、亚、南北美及非洲热带和新西兰。我国四种,北京一种。(北京植物志,上册)

药材性状

小窃衣为长圆形的双悬果,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mm,宽1.5-2mm。表面棕绿色或棕黄色,顶端有微突的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常残留有小果柄。背面隆起,密生钩刺,刺的长短与排列均不整齐,状似刺猬。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显微鉴别:小窃衣分果中部横切面:背面有多数长短不等钩刺和厚壁性枕状毛,毛的主体为一个具疣状突起的窄长细胞,其基部有多数表皮细胞组成的枕状垫。外果皮及钩刺外的角质层有齿状突起,背面有4个油管,两油管间均有一小型维管束。接合面凹陷,有大型油管2个;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种皮为1列薄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外胚乳由多角形薄壁细胞组成,壁较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相关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果实:杀虫,治虫积腹痛(蛔虫病),根能解毒,治食物中毒。”
2、《广西本草选编》:“活血消肿,收敛杀虫。主治慢性腹泻,痈疮溃烂久不收口,阴道滴虫。”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