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别   称:竹花竹茧赤团子

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

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

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1]

来源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

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

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性味

甘,寒。

归经

心、肝、胆经。

组织

取竹黄子座横切面观察,子座边缘有子囊壳。子囊壳一般为1层,偶见2层,呈圆形或瓶形,

孔口稍突出,直径450~600微米。子囊细长,长250~350微米,横径20~30微米,

一端浑圆,一端具细长的柄,附生于囊壳上。侧丝线状,长约305微米。

子囊抱子呈纺锤状、无色 ,有壁砖状横纵分隔 ,长35~60 微米,宽15~20微米,纵向单行首尾相接排列于子囊内。

贮存

竹黄极易吸湿、发霉或为昆虫蛀蚀,其中所含的油质在贮存过程中也易逐渐酸败产生臭味,

所以采收后必须立刻晒干或低温烘干,贮存于密闭容器内并置于冷暗环境,保存期不宜过长。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竹黄泡酒的作用

1、清热祛痰:竹黄本身就是寒性的,具有一定的清热祛痰的作用,用来泡酒的话会使功效更加明显,所以可以泡酒喝。

2、活血祛风:竹黄具有活血的功效,用来泡酒可用来改善人体出现的各种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而且对于痛风也有好处[2]

竹黄食用禁忌

1、由于竹黄的寒性非常大,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

如果是寒性体质的人,最好不要食用,会加重身体不适。

2、竹黄毕竟是一种药材,有要用功效,所以大家不要随便食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剂量食用,否则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形态特征

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

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

直径480-580μm.子囊长圆柱状,(280-340)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

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

特征:多生于将衰败或已经衰败的竹林中的莿竹属、刚竹属植物的杆上;

在竹杆上形成子座,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呈白色肉质,

后变红色,木栓质[3]

生长习性

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 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 中。每年四至五月插秧前后,是此菌生长和采收季节。

物种分布

中国浙江、福建、四川、安徽、江苏、贵州、江西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