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等待野蛮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作家J.M.库切发表于1980年的作品,是一部政治恐怖小说,继承了约瑟夫·康拉德的文学手法。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等待野蛮人》讲述的是帝国边境的行政长官鬼使神差地爱上了野蛮人部落的姑娘。和《洛丽塔》一样,J.M.库切同样把未成年少女像条鱼一样,放在好色的老男人的砧板上。但在库切笔下,它并非只是老男少女的性爱故事,他的目光更多地锁定于政治生活和文明进程中的伦理障碍——国家、种族、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贸然超越这些界限就如同打开一扇恐怖之门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行主J.M.库切。他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司和忏悔。甚至当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认定的信念时,譬如为动物的权利辩护,他也阐明了自己的前提,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诉求。

库切的兴趣更多地关注着那些是非清晰却又显示为冲突频仍的情形,如同玛格丽特那幅著名油画中那个男人在镜前端详自己的脖子一样,在关键时刻,库切作品的人物总是游移退缩、畏葸不前,无法率意而行。这种消极被动既是遮蔽个性的阴霾,却也是面向人性的最后一方聚集地——人们不妨以无法达到目的为由拒绝执行那些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对人的弱点与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抓住了人性中的神圣之火。


我想,正是库切的这种低调、这种悲观成就了他小说语言的精练、冷峻以及力度。世界上居然有人能用这样不煽情、不宣泄、不夸张的语调,讲述一个个如此让人觉得彻骨冰冷的故事。——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 马悦然 好小说永远是隐藏着多种可能,库切独辟蹊径,另起炉灶,他的绝妙之处,只有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才能有那种冷暖自知的体会。库切给了我们文学上的赏心悦目,他给了我们一个爱的理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看点,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沉迷的借口。——叶兆言

作者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库切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 兼具德国和英国背景,但以英语为母语。1960年代库切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 1974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说,算来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 他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赢得英国布克奖。1984年他回开普敦大学,成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 教英国文学。1984年,库切就任南非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主任,就职演说的题目是《自传里的真实》。 1999年又以《》再度获布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而布克奖只颁给原著以英语创作者,在此,库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义。库切除了小说,也从事翻译、撰写文学评论与书评。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类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形成偏颇、愚昧的社会观念,导致价值观与行为上的混乱,却是他创作的主题。他于2002 …

内容预览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瞧——他轻轻触一下自己的眼角,“不长皱纹。”他重又架回那一对玻璃片。这倒不假,看皮肤他真比他的岁数显得年轻多了。“在我们那里,人人都戴这玩意儿。” 我们坐在旅馆最好的房间里,我和他之间隔着一个长颈瓶,还有一盆坚果。彼此都没有提及他此行的目的,他来这儿肯定是出于事情的某种紧迫性,明白这一点就够了。我们只是谈些打猎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