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箭杆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箭杆杨(学名:Populus nigra var.thevestina (Dode) Bean)是杨柳科,杨属黑杨的变种,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狭窄,树皮灰白色,较光滑。叶较小,基部楔形,薄革质,边缘具圆锯齿,有半透明边,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只见雌株,有时出现两性花,花药紫红色;子房卵圆形,蒴果卵圆形,有柄,4-5月开花,6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各省广为栽培。欧洲、高加索、小亚细亚、北非、巴尔干半岛等地均有栽培。

箭杆杨树冠窄, 根幅小, 树形美观, 生长快, 易繁殖, 常用做行道树、防风林、农田防护林及“四旁” 绿化树种。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树冠更为狭窄,树皮灰白色,较光滑。侧枝成20-30度角开展,小枝圆,光滑,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嫩枝有时疏生短柔毛。芽长卵形,先端长渐尖,淡红色,富粘质。

叶较小,基部楔形;萌枝叶长宽近相等。长枝叶扁三角形,通常宽大于长,长约7.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阔楔形,边缘钝圆锯齿;短枝叶菱状三角形,或菱状卵圆形,长5-10厘米,宽4-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叶柄上部微扁,长2-4.5厘米,顶端无腺点。

只见雌株,有时出现两性花。雌花序长10-15厘米。

蒴果2瓣裂,先端尖,果柄细长。花期4月,果期5月。

主要价值

经济:箭杆杨木材淡黄色,纹理直,结构较细,年轮明显,易干燥,易加工,胶结性能好,木材物理性能中等,可作建筑、家具等用,同时也是造纸等工业的原料。

药用:⑴药性:味苦;性寒;⑵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凉血解毒。主风湿痹痛;脚气肿;肝炎;痢疾;烧烫伤;疥癣秃疮;⑶内服:煎汤,10-15克。[1]

生长环境

箭杆杨适生在年平均温度7-15℃、降水量500-700毫米的地方,均生长良好;在年平均温度大于15℃、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的地方生长不良。对土壤水分条件要求较高,在黄土性土壤、水渠旁生长较快,在干旱的黄土性土壤上生长较慢。地下水位在1.2-2米时生长比较有利,在季节性积水的地方生长不良。稍耐盐碱,在土壤中硫酸钠含量0.3-0.41%、氯化钠含量0.1%的条件下生长尚好。根系有趋水性,但不耐水湿。垂直根系到地下水面时,停止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黄河上、中游一带,陕西、甘肃、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栽培较多。高加索、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北非等地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接穗采集:秋季落叶

后至次春萌发前,采取一年生苗干或壮龄树上一年生充分木质化的健壮枝条,截成18-20厘米长的插穗,按粗细分级,分别扦插,使苗木生长整齐一致。

扦插育苗:一般春季随采随插,秋条秋插,或秋季采集后贮藏越冬,翌春扦插。在干旱地区,插穗浸水2-3天,可提高成活率,有利于苗木生长。扦插前,应深整地,施足基肥。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10-20厘米。春插时,插穗在地面上露1-2个芽;秋插时,插穗与地面平;寒冷地区还可覆土2-3厘米防寒。插好后踩实,浇水。苗期及时松土、除草、浇水、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栽培技术

造林和抚育,一年生壮苗可出圃造林,园林绿化一般要用大苗,培育2-3年的移植苗和留床苗,一般行距0.8-1米、株距30-50厘米。以植苗造林为主,在湿润的地方,也可用插条造林。单行栽植的可适当密植,株距1-1.5米,可培育小径材;株距2-3米的可培育大径材。

营造两行林带时,行距3-4米、株距1.5-3米。小片林初植密度较大,一般行距3-4米、株距1.5-3米。造林后,除一般土壤管理和防治病虫害外,还应注意修枝和间作。修枝可以促进林木生长和提高木材质量,防止树干上出现枝条丛生的现象。箭杆杨的根幅和冠幅都小,造林后可间作小麦、油菜、豆类等作物。

病虫防治

箭杆杨主要病害有杨锈病,虫害有白杨透翅蛾。

防治方法:①杨锈病。喷洒0.3-0.5°的石灰硫磺合剂或1:2:200的波尔多液;用65%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喷雾。②白杨透翅蛾。成虫羽化前用毒泥堵塞虫孔。幼虫孵化末期用50%速灭松乳剂或50%杀虫脒1000倍液喷洒苗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