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格-27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格-27苏联米高扬设计局以米格-23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攻击机[1]北约代号鞭笞者-D/H/J(Flogger-D/H/J)。

设计特点

1969年,苏联空军需要一种新式对地攻击机去抗衡北约的美洲豹攻击机等西方对地攻击机,其作战构想是挂上四个250公斤炸弹作低空飞行后在目标上空作5分钟轰炸飞行,当任务完成后高速逃走,米高扬设计局以现有的米格-23作为改良而推出了米格-23B,因为米格-23采用可变翼而有着良好的起降,低空飞行性能(机翼展开)和超音速飞行以作为任务后可以快速逃离(机翼收拢),米格-23B的机头重新设计,比原本的米格-23[2]的机头短和向下斜以改善向下视野,前机身两侧加上防弹装甲和灭火设备,翼根整流罩内有导弹照明设备和一部电视摄影机,米格-23B于1971年投产后很快改为生产其改良型米格-23BN(采用了新式导航系统),米格-23B/BN的北约代号是鞭挞者-F,之后很在加上新式雷达警告接收器后成为米格-23BK(北约代号鞭挞者-H)。

但米格-23B各型皆未完全满足苏联空军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出一种新式对地攻击机,此机受予米格-27的新名字(原名叫“米格-23BM”),米格-27的座椅位置略为提高以进一步提高向下视野,座舱加上防弹装甲,机头加上激光测距仪(型号有“背景”、“海雀”和“枫树”),由于祇有激光测距仪而无雷达,米格-27祇能配装激光导引炸弹或电视导引空对地导弹,由于最快速度被定为1.7倍音速,故把进气口由可变式简化为为固定在低空的模式,为了提高对地扫射火力,机炮由米格-23的23毫米口径双管GSh-23机炮提升至30毫米口径6管GSh-6-30加特林机炮,这成了米格-27和米格-23B各型在外观上最明显的分别,动力方面由米格-23B各型的R-27改为加大推力的R-29,令其载弹量由3,300公斤增至4,000公斤。

米格-27由K型开始,翼套向前延伸成为边条,之后的M型和D型也一样,这成为分别米格-27K/M/D和基本型米格-27以及米格-23BN的外貌特征。

视频

米格-27 相关视频

米格-27 一款现在几乎见不到的战机
印度空军米格-27战机退役仪式,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