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粘液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线苏画

金线苏画

金线苏画,古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主要线路箍头线、包袱线聚锦线均沥粉贴金,箍头与卡子亦多沥粉贴金,烟云退晕为5至7层,轮廓内不作退晕处理。是最常用的苏式彩画。

简介

“金线苏画”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苏式彩画,即画中的主要线路,如箍头线、包袱轮廓线,聚锦线等,全部沥粉贴金。金线苏画是一种中等级的苏画形式。箍头心和卡子多采用片金形式,包袱内的图案绘制标准,也会较金琢墨式彩画有所降低。清代中国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发展

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

黄线苏画

黄(黑)线苏画,主要线条均用黄线或墨线,不贴金。构图与金线苏画基本相同,烟云退晕不超过5层,箍头内多为单色退晕。黄线苏画是建筑常见而重要的装饰手法。起源于清早期,是以中国北方旋子彩画规制为框架,以江苏民间彩画纹饰图案为内容,南北彩画相结合的一种彩画形式。清早期多为枋心式彩画,清中期枋心式彩画为主,包袱(袱子)式彩画为辅;清晚期包袱式彩画为主,枋心式彩画为辅,并兼以海曼式苏轼彩画,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