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漢考克大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約翰·漢考克大廈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地址    200 Clarendon Street

高度    241 米

竣工日   1976年

建築師   貝聿銘

约翰·汉考克大厦英语:John Hancock Tower),正式名称为汉考克广场英语:Hancock Place),在在波士顿当地俗称为汉考克,是一座60层,790英尺(240 M)的摩天大楼

历史

该塔是由贝聿铭及其合伙人亨利·N.柯布设计并于1976年完成。[1]在波士顿,它保持最高的建筑的记录超过30年,并在新英格兰是最高的建筑。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2]

其街道地址为克拉伦登街200号,但使用者同时使用“汉考克广场”(Hancock Place)和“克拉伦登街200号”(200 Clarendon Street)作为办公室的邮件地址。约翰·汉考克保险(John Hancock Financial)是当它建成时的主要租户,但该公司在2004年宣布,一些部门将搬迁至新大楼。

建筑特色

该楼采用极简主义的大规模玻璃幕墙,这些幕墙大且偏,这样的设计使得在晴天的时候,整座大厦与天空融为一体。在外形方面,该楼采用俯视看来是平行四边形的外形,使得整座楼有了现代主义的感觉。该楼是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设计争议

在设计之初,由于该塔靠近国家历史地标波士顿三一教堂,这座楼的阴影将会把教堂置于自己的阴影之下,这使得设计师重新设计了大楼。 外表披覆纖薄優雅藍色玻璃的約翰·漢考克大廈,由貝聿銘與其合作夥伴科布(Henry Cobb)設計,在1973年即將完工之際,大廈表面的玻璃開始大量脫落,貝聿銘與科布隨後迅速換上膠合板,但在他們找出原因時,已有將近3成的玻璃脫落,這對貝聿銘來說,不僅是專業上的奇恥大辱,更帶來重大的法律責任。

雖然專家後來認為,玻璃大量脫落一事,問題不在貝聿銘的設計,而是玻璃本身,但這次的挫敗已為他與合作夥伴帶來慘重損失,工程延誤近4年、費用從8000萬美元(以當今匯率換算約新台幣25億元)翻倍暴增至1.6億美元(約新台幣50億元)。貝聿銘隨後與玻璃製造商、業主對簿公堂,直到多年後才終於和解。[3]

然而,時間似乎也還貝聿銘一個公道,約翰·漢考克大廈最終為他贏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在2011年頒發的美國建築師協會的「25年獎」(25 Year Award),該獎項獎勵有長久意義的建築,獲獎作品必須經過25至35年的考驗,該建物仍為同行的榜樣時,才有機會獲獎。

視頻

The $175 Million John Hancock Tower In Boston

参考资料

  1. John Hancock Tower.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2013-07-22]. 
  2. Twenty Five Year Award Recipients.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2013-07-03]. 
  3. 貝聿銘,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