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素纱襌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素纱襌衣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丝质文物,身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1]中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2]

素纱襌衣探索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一共两件,除了直裾素纱褝衣外,还有曲裾素纱褝衣,衣长160釐米、通袖长195釐米、袖口宽27釐米、腰宽48釐米,衣重48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据了解,素纱襌衣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釐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釐米就有40根至50根纱。透空率为75%左右,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因其密度较为稀疏,孔眼里充满织物的表面。同时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这也就是为什么素纱襌衣如此之轻薄的原因。“旦”全称旦尼儿,是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专用的计量单位,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实乃中华文明、楚汉文化之骄傲。[1]

古文中的素纱

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并非艺术夸张,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1]

素纱褝衣为交领,右衽,直裾,款式类似于当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面料为素纱,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说文解字》:,衣不重也。从衣,单声。《礼记·玉藻》:“褝为䌹”,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也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素纱丝缕极细,重量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素纱襌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按史书记载或常识推理,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这倒也符合中国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有著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尽显女性的柔美。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丝绵袍上,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许是冥器?也有人认为其适合作为内衣穿著,是一种性感内衣。[3]

素纱主人

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到1974年前后进行了3次发掘才终于将整座墓勘察完毕,墓室的结构非常之宏伟,是一座家族墓地,一共葬了3个人。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三号墓是利苍的儿子利希

不过可惜的是二号墓也就是利苍的墓已经被人盗掘过了,所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大多集中在一号墓和三号墓中,比如说闻名遐迩的“素纱襌衣”就是出土于一号墓,也就是辛追夫人的墓中。[4]

现代复制

“素纱禅衣”出土之后,湖南省博物馆曾请求一家研究所来复制这件衣服,但是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重量竟然超过了80克。随后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每次制作出来的素纱禅衣都比出土的那件要重很多。无法与之媲美,因为我们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的禅丝纤度是14旦,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所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经过专家的苦苦研究,得出这么一个答案:两千年前的蚕比现在的蚕要瘦很多,因为蚕的体重问题,所以直接导致现在的蚕吐出来的蚕丝相比古代的蚕吐出来的丝的要粗,原料重了,那么制作成的素纱禅衣就明显也是重的。最后研究所专家用特殊的饲料喂蚕,历经13年的时间终于制作出了一件仅49.5克的高仿素纱禅衣,结果可喜可贺。

都说古代落后,现代先进,但就此看来,古人并不比今人差,甚至更甚。[5]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利苍。据史料推算:长沙相利苍于应于高后三年(西元前186年)卒。1号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夫人 ”的名章,墓主是利苍之妻;3号墓墓主遗骸为30多岁的男子,是利苍的儿子,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标志著该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西元前168年)。这三个墓其实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随葬物品尽显奢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