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目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目鲢
hong mu lian

中文学名:红目鲢

拉丁学名:Priacanthus tayenus (Richardson, 1846)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鲈形目

科:大眼鲷科

属:大眼鲷属

红目鲢,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1829),大眼鲷科大眼鲷属的一种鱼类。体略高,侧扁,呈长卵圆形;体最高处位于背鳍第六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于体中线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颌突出,颌骨、锄骨和腭骨均具齿。[1]

简介

大眼鲷俗称“大目”、“大目莲”。海洋可钓鱼的一种。大眼鲷科。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口大,口裂倾斜或近垂直状。眼更大,直径约占头长的1/2。上颌骨宽,两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隅角处有强棘。常见的有长尾大眼鲷尾和短尾大眼鲷尾,前者鳍如新月,后者鳍如截形。生活时全体赤色、背鳍、臀鳍和腹鳍鳍膜间有黄色斑点。为暖水性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域。我国多用海蛆、沙蚕海蜈蚣或沙丁鱼、缇鱼切段挂钩垂钓;日本多用模拟钩垂钓沉底钓法,轻型投竿,可用单钩,亦可用钓组

外形特征

鲈形目(Perciformes)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约18种海鱼的统称,其中一些种类称为金时鲷(catalufa)。体鲜红,有些则色浅或色深,色深者或带杂色斑;多具圆形大眼。栖息于各大洋的热带与亚热带海区,大部分为肉食性,且於夜间活动。大西洋的普通大眼鲷(Priacanthus arenatus)长可达41厘米(16英寸)。斑鳍大眼鲷(P. cruentatus,玻眼啮鱼、金时鲷)见於大西洋太平洋,长约30厘米。锯大眼鲷(Pristigenys serrula,突眼斑鳍大眼鲷)为太平洋种。 通常栖息于底质为沙泥、水深25~75米的海区。游泳缓慢,不作长距离洄游。食物主要为长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等。一般体长120~160毫米,大者可达250毫米。在南海常年均可捕获,冬春旺汛。因皮厚肉粗,多制成干品,部分鲜销。 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约18种海鱼的统称。 后期仔鱼:体长3.30mm的后期仔鱼,头部显得大,尾部细长。头长为体长的30.30%。口微斜,口裂中等,达眼中央的下方。吻钝尖,吻长为头长的25.00%,上下颌及峡部有小刺。眼较大,圆形,眼径为头长的40.00%。头顶有1枚长的枕骨刺,其上缘有多个小锯齿刺,小锯齿刺一直延伸到额部。眶上骨前缘有小刺突出,后部粗糙。鳃盖骨刺3枚,以第二枚刺最尖、最长,伸达肛门前,其上下缘有尖利的小刺。鼻孔1个,肾形,位于吻部的中间。腹囊梨形,直肠较短,肛门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50.00%。鳍膜较低,无色透明,背部鳍膜始于枕骨棘后方,向后与尾鳍鳍膜相连,臀鳍鳍膜与背部鳍膜同形。胸鳍扇形。颅顶部出现许多放射状的黑色素,翼耳骨区及体侧有较小的星状黑色素分布,腹囊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菊花状黑色素分布,第二鳃盖骨刺基部的鳃盖骨上以及第二鳃盖骨刺的后部有数个星状黑色素。肛门以后体侧的腹缘也数个小星状黑色素分布。尾下骨出现,脊索末端平直。

分布

大眼鲷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菲律宾、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我国沿海

视频

20160726紅目鰱-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