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腹松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腹松鼠

赤腹松鼠(学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又称红腹松鼠,为啮齿类动物。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

亦见于次生林、砍伐迹地以及丘陵台地、椰林、灌木林、竹林、乔木和

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枞林、灌木丛等植被环境,是树栖动物。

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缅甸、印度阿萨姆、不丹、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别 名红腹松鼠中文学名赤腹松鼠

拉丁学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啮齿目科松鼠科

亚 科丽松鼠亚科属丽松鼠属种赤腹松鼠分布区域中国、缅甸、印度阿萨姆、不丹、

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命名者Pallas 命名年份1778

形态特征

体细长,体长200(178~223)mm。尾较长,若连尾端毛在内几等于体长。吻较短。前足裸露,

掌垫2枚,指垫4枚;后足踱部裸出,踱垫2枚,趾垫5枚。乳头2对,位于腹部。

体背自吻部至身体后部为橄榄黄灰色,体侧、四肢外侧及足背与背部同色。腹面灰白色。

尾毛背腹面几乎同色,与体背基本相同。尾后端可见有黑黄相间环纹4~5个,尾端有长20mm左右的黑色区域。

耳壳内侧淡黄灰色,外侧灰色,耳缘有黑色长毛,但不形成毛簇。

鼻骨粗短,其长小于眶问宽。脑颅圆而凸,仅眶间部略低凹。眶后突发达。颧骨平直,不向外凸,

侧面观中间向上有一突起,听泡大小适中,较突出。

上门齿扁而窄,无明显切迹。第1上前臼齿形小,呈圆柱形。第2上前臼与臼齿形状大小相似,咀爵面上无明显中柱。

生活习性

赤腹松鼠多栖居在树上,借树枝的变杈处,利用小弼投上下搭架,围以树叶及细茅草攀物,

从外表看形似鸟窝。亦有利用树干腐洞和啄木扁之类的洞穴改建为鼠窝的。 在山崖石糙和山

区农村屋檐下也有它的窝巢,也有在松树或其他种乔木树枝上筑巢的。有时还能利用鸟类弃

巢加以改造,或利用近山区居民点住房的屋檐上及天花板里作巢。

食性较杂,危害栗子、棒子、桃、李、山梨、龙眼、荔枝、枇杷、葡萄等也吃禾草、农作物和昆虫、

鸟卵、雏鸟及蜥蜴等动物 坐着进食,以前足送食入口。此外,生活在民房附近的赤腹松鼠常入厨房偷窃食物。

尤喜栖居于山毛榉科植物的树林中,在山崖灌丛一带也有活动。终日均活动,一般早晨或黄昏前活动较为频繁,

活动时有一定的路线。 。喜群居,多半在树上活动, 善于高攀,在峭壁悬崖上都能穿行,善跳跃,

寻食时常从一树跳往另一树,远达5—6米,故有“飞鼠”或“镖鼠”之称。

生长繁殖

赤腹松鼠繁殖期较长,全年均能生殖,但以12月和5月为高峰。一般从2月起至9月每月均有怀孕个体。

每胎通常2仔,也有1或3仔的。一般3、4月脱毛和换毛,8月间开始更换冬毛。

分布范围

赤腹松鼠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缅甸、印度阿萨姆、不丹、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

中国以内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亦见于次生林、砍伐迹地以及丘陵台地、椰林、灌木林、

竹林、乔木和竹林混交林、马尾松林、枞林、灌木丛等植被环境。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CITES)Ⅲ [1]

参考资料

  1. 红腹松鼠,搜狗,201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