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细鳞斜颌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细鳞斜颌鲴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细鳞斜颌鲴又名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它是鲴属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鲴类是中小型鱼类。这些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腐屑,和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放养量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而取得相当高的群体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简介

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白色,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头小而尖,呈锥形。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鳞片细小,排列紧密。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黑色。

细鳞斜颌鲴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头小而尖,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鳞片较小,排列很密。体色银白,背部灰黑色。臀鳍淡黄,尾鳍桔黄色。

鲴亚科几种主要种类形态特征较为相似,但都有各自明显的区别。黄尾鲴的腹棱不发达,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4,鳃盖后缘有一条桔黄色斑纹;鳍条呈显著黄色。园吻鲴无腹棱;在鳃盖后缘也无色斑;各鳍条均呈灰黑色。银鲴也无腹棱,或只有不发达的腹棱,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1/5;鳃盖后缘有较深桔黄色斑一条;鳍条颜色不同,腹鳍、臀鳍呈杏黄色,其他各鳍呈灰黑色。

评价

生活习性

细鳞斜颌鲴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较开阔的水体里,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适应流水生活,性较活跃。有集群摄食、活动的习性,一般冬季群栖于开阔水面的深水处,春暖后分散活动、觅食。

细鳞斜颌鲴属中下层鱼类,平时喜生活于江河干支流水域,到了产卵季节,有一定的短距离洄游现象,上溯至适合条件的产卵场进行集群产卵。产后,亲鱼分散游动,离开产卵场,至秋季有一部分群体进入干流附属的湖泊或支流中进行索饵、育肥,冬季则又返回干流水深的潭穴中越冬。

食性

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硅藻、丝状藻等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通过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而获得。

细鳞斜颌鲴的食性很杂,自全长2厘米以上的夏花鱼种开始,除摄食少量浮游生物外,主要是腐屑、底泥以及底生硅藻和摇蚊幼虫等底生生物。它在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均以腐殖质有机碎屑、腐泥及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

生长

细鳞斜颌鲴在1~2龄生长最快,一般1龄鱼体重可达150~200克,2龄鱼体重可接近500克,平均体重在479克左右,2龄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同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稍小。常见个体体重300~500克,最大个体可在1~2千克。其生长在头两年速度较快,2龄鱼的平均体重可达479克。

细鳞斜颌鲴通常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为4―6月。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以上。平均每千克体重的鱼怀卵量为20万粒左右。产粘性卵,呈浅黄色。产出时卵径为0.8―1.2毫米。雄鱼在生殖季节,有珠星出现。在人工饲养的水体中,也可以自然繁殖。

繁殖

在鲴亚科鱼类中,常见并能作人工养殖的种类还有园吻鲴、银鲴、黄尾鲴和扁园吻鲴等,但养殖最多,生长最快的要数细鳞斜颌鲴。

细鳞斜颌鲴通常2龄性成熟,初次性成熟的亲鱼体长一般体重在400~500克,成熟雌鱼的体重变化在415~1100克。细鳞斜颌鲴没有固定的产卵场,自然繁殖的要求条件不高,一般只要有一定的流水刺激,即使流速在0.2米/秒左右也可产卵。产卵期为5~8月初,以5月中旬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产黏性卵,呈浅黄色。产卵是分批进行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