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普利策奖得主十年巨著

○权威作者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是普利策奖得主、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TED视频播放量超100万,奥巴马亲自为其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奖项认可

已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Goodreads年度读者选择奖(历史类),被《纽约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财富》等权威媒体选为年度好书。

○文本扎实

威尔克森前作《他乡暖阳:黑人大迁移史》曾获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等数十项大奖,还被《纽约时报》《纽约客》亚马逊、《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网站列入2010年最佳书籍清单。《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在前作采访1000余人的基础上写就,威尔克森亲自前往德国、印度实地寻访考察,耗时十年才完稿。

◎剖析美国种族问题与阶级矛盾

从《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了解美国历史上对人类等级高下制度性的随意划分,发掘美国社会社会冲突的根源:

为什么种族问题是美国的顽疾?美国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种族冲突如何影响了美国大选?

2042年,白人将不再是美国的大多数人群,美国将如何应对种族矛盾?

◎2020国际超级畅销书,亚马逊霸榜!

2020年秋季现象级畅销书,上市至今全球销量近100万,从未跌出亚马逊畅销榜前10

这个秋天,全球都在读这本书了解美国!美亚超12000人评论/4.8分高分,Goodreads近20000人评价/4.63分!

美国最顶尖精英都在读,奥普拉、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等众多名人推荐,Netflix宣布开始《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的影视改编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她结合翔实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讲述了种姓制度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并用个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威尔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故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媒体评论

自1996年起,我一共推荐了86本书,《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第86本。在我推荐的书里,从未有一本书比《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更重要。……我自己买了500本《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然后把它们寄给每一个(我认识的)美国的政府官员,最顶尖的市长、企业CEO还有大学教授们。了解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理解种姓真正的含义至关重要,对这些领导美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奥普拉(美国著名主持人)

一出版即成为经典,一部能改变读者内心世界的书。

——《纽约时报》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美国社会的不公。

——《时代》

对种族主义、制度化的不公的全面审问……威尔克森在她的书页里激活了历史,并将历史的恐怖和可能性都公之于众。

——《卫报》

威尔克森在方法和行动上都勇敢、清晰和诚实……将威尔克森的思想推广到当代美国成了一项令人不安的举动,这恰恰证明了她的正确性以及种姓制度在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旧金山新闻》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将激发读者思考和感受什么是平等。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提供的美国式政治正确标准下观察、叙述和分析,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美国的现实。这只是这本书妙处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国现实的激进批判者们的道德热情和修辞能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实现对公共议题的引领和对公共话语的建构,这本书堪称范本。美国的不平等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白纸黑字的答案。

——李筠(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西方史纲》作者)

美国与印度一样也有种姓制度?看起来触目惊心的说法,却成为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解释美国社会矛盾的依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嗤之以鼻,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从美国历史谈起,一步步剥茧抽丝。它注定让美国人不安,也让美国人庆幸——因为批判精神仍在。

——叶克飞(作家)


作者简介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Isabel Wilkerson

·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奥巴马为其颁发奖章。

·TED演讲视频播放量超100万

·曾任《纽约时报》芝加哥分社社长,现任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

·前作《他乡暖阳:美国大迁移史》被《时代》杂志评为21世纪10年代十大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曾获数十项图书大奖,包括:

乔治·波尔克奖、林顿历史奖、希尔曼图书奖、安妮斯菲尔德·沃尔夫非虚构类图书奖、斯蒂芬·安布罗斯口述历史奖、新英格兰非虚构类图书奖、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奖学金、独立文学奖、霍雷斯·曼·邦德图书奖、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最佳文学处女作形象奖、赫斯顿·赖特非虚构类图书奖……

【译者】

姚向辉

翻译爱好者。主要译著有《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全能侦探社》《教父》《克苏鲁神话》等。

顾冰珂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编辑、译者。

书评

第三帝国(即德意志第三帝国,也称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张黑白照片非常著名。它拍摄于1936年的德国汉堡,拍的是船厂工人,他们有100多人,迎着阳光,面朝同一个方向。他们齐声高呼,右臂伸得笔直,正在向元首行礼,宣誓效忠。

仔细观察,你会在画面的右上角找到一个男人,他不同于其他所有人。他表情温和但倔强。人们如今展示这张照片时,往往会给他加上一个帮助辨识的红圈,或者用箭头指向他。受到纳粹蛊惑的同胞包围着他。他把双臂抱在胸前,而其他人绷紧的手掌就悬在离他咫尺之遥的半空中。只有他一个人拒绝行礼。他是悖逆潮流的一个人。

从我们的全知视角来看,整个画面里只有他站在历史中正确的一方。他周围的所有人都错了,悲剧性、宿命性、决定性地错了。然而在那个时刻,只有他看到了真相。

根据考证,他叫奥古斯特·兰德梅瑟。当时他不可能知道他周围的歇斯底里会通向一条什么样的血腥道路。然而他见到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因此他选择拒绝。

他本人在数年前加入了纳粹党。但到了此时,他已目睹纳粹党正在散布关于犹太人的谎言,这些谎言声称犹太人是他们所处时代的“贱民”;即便在第三帝国早期的这个时刻,纳粹便已经造成了恐惧、心碎和混乱。他知道德国籍犹太人绝不是untermenschen(劣等人),他们是德国公民,和其他人一样是人类。他是雅利安人,与一个犹太女人彼此相爱,但那时刚颁布的《纽伦堡法案》使得他们两人的关系变得非法。法律禁止他们结婚或发生性关系,两者都等同于纳粹所谓的“种族丑行”。

他的个人经历,他与沦为替罪羊的种姓之间的关系,使得他能看穿更容易受欺骗的党徒(可悲的是,他们占绝大多数)欣然拥抱的谎言和种族成见。尽管他自己是雅利安人,但对于被判定为种族低于他的那些人,他对他们的人性抱着开放的态度,因此他们的福祉里有了他关心的东西,他们的命运和他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他能看到他的同胞选择视而不见的事物。

在第三帝国之类的极权主义政权之中,面对狂潮坚守立场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在那种情形下会跟他一样。我们也许会确信,假如我们是第三帝国统治下的雅利安公民,我们肯定能看透谎言,会和他一样不受影响,成为在大众的歇斯底里面前拒绝专制和暴行的那个人。

我们愿意相信自己会选择比较艰难的道路,挺身而出反对不公,捍卫“贱民”的正当权利。然而,除非能够主动克服自己的恐惧,忍受困苦和嘲笑,承受亲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的蔑视,被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厌恶,遭受排斥甚至放逐,否则,要想成为那个人,就是现实中不可能、人性上同样不可能的妄想。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成为那样的人,需要的是什么?特别是在现在,成为那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