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不平等的起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種姓不能用來解釋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慮種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我們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國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

◎普利策獎得主十年巨著

○權威作者

《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的作者伊莎貝爾·威爾克森是普利策獎得主、波士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獲得者,TED視頻播放量超100萬,奧巴馬親自為其頒發美國國家人文獎章。

○獎項認可

已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獲Goodreads年度讀者選擇獎(歷史類),被《紐約時報》《時代》《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周刊》《柯克斯書評》《財富》等權威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文本紮實

威爾克森前作《他鄉暖陽:黑人大遷移史》曾獲美國圖書評論家獎等數十項大獎,還被《紐約時報》《紐約客》亞馬遜、《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等多家媒體網站列入2010年最佳書籍清單。《美國不平等的起源》在前作採訪1000餘人的基礎上寫就,威爾克森親自前往德國、印度實地尋訪考察,耗時十年才完稿。

◎剖析美國種族問題與階級矛盾

從《美國不平等的起源》中,了解美國歷史上對人類等級高下制度性的隨意劃分,發掘美國社會社會衝突的根源:

為什麼種族問題是美國的頑疾?美國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貴)運動為何如此激烈?

種族衝突如何影響了美國大選?

2042年,白人將不再是美國的大多數人群,美國將如何應對種族矛盾?

◎2020國際超級暢銷書,亞馬遜霸榜!

2020年秋季現象級暢銷書,上市至今全球銷量近100萬,從未跌出亞馬遜暢銷榜前10

這個秋天,全球都在讀這本書了解美國!美亞超12000人評論/4.8分高分,Goodreads近20000人評價/4.63分!

美國最頂尖精英都在讀,奧普拉、普利策獎得主特雷西·基德爾等眾多名人推薦,Netflix宣布開始《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的影視改編


在美國的種族衝突、階級矛盾之下,暗藏着種姓制度這一「看不見的骨架」。在《美國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獎得主伊莎貝爾·威爾克森探索的便是這種強大的、不可見的等級制度。種姓本是印度一種按人的血緣或出身、婚姻、職業、宗教信仰等來劃分社會地位的制度。作者威爾克森認為,美國也暗藏種姓制度,其定義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歷史上的種族隔離政策與法規,還有美國人民的觀念與作為,都符合種姓制度的定義與特點。威爾克森深入歷史,結合真實事例,展現美國隱藏的種姓制度,並指出僵化的等級制度如何塑造了當今的美國和美國歷史。在《美國不平等的起源》中,威爾克森將印度、納粹德國的種姓制度與美國聯繫起來,總結了「支撐」美國種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聖化、承襲性等。她結合翔實的案例,包括2008年、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講述了種姓制度對美國社會的深刻影響;並用個體的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馬丁·路德·金、棒球運動員薩奇·佩吉、威爾克森本人以及其他許多人的故事,展現日常生活中種姓的暗流。

媒體評論

自1996年起,我一共推薦了86本書,《美國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第86本。在我推薦的書里,從未有一本書比《美國不平等的起源》更重要。……我自己買了500本《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然後把它們寄給每一個(我認識的)美國的政府官員,最頂尖的市長、企業CEO還有大學教授們。了解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理解種姓真正的含義至關重要,對這些領導美國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奧普拉(美國著名主持人)

一出版即成為經典,一部能改變讀者內心世界的書。

——《紐約時報》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美國社會的不公。

——《時代》

對種族主義、制度化的不公的全面審問……威爾克森在她的書頁里激活了歷史,並將歷史的恐怖和可能性都公之於眾。

——《衛報》

威爾克森在方法和行動上都勇敢、清晰和誠實……將威爾克森的思想推廣到當代美國成了一項令人不安的舉動,這恰恰證明了她的正確性以及種姓制度在社會中的深刻影響……

——《舊金山新聞》

《美國不平等的起源》將激發讀者思考和感受什麼是平等。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提供的美國式政治正確標準下觀察、敘述和分析,從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美國的現實。這只是這本書妙處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國現實的激進批判者們的道德熱情和修辭能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對於實現對公共議題的引領和對公共話語的建構,這本書堪稱範本。美國的不平等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的不只是白紙黑字的答案。

——李筠(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西方史綱》作者)

美國與印度一樣也有種姓制度?看起來觸目驚心的說法,卻成為伊莎貝爾·威爾克森解釋美國社會矛盾的依據。你可以認同,也可以嗤之以鼻,但它畢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知識框架,從美國歷史談起,一步步剝繭抽絲。它註定讓美國人不安,也讓美國人慶幸——因為批判精神仍在。

——葉克飛(作家)


作者簡介

伊莎貝爾·威爾克森

Isabel Wilkerson

·普利策獎得主

·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得主,奧巴馬為其頒發獎章。

·TED演講視頻播放量超100萬

·曾任《紐約時報》芝加哥分社社長,現任波士頓大學新聞學教授。

·前作《他鄉暖陽:美國大遷移史》被《時代》雜誌評為21世紀10年代十大最佳非虛構類圖書。

·曾獲數十項圖書大獎,包括:

喬治·波爾克獎、林頓歷史獎、希爾曼圖書獎、安妮斯菲爾德·沃爾夫非虛構類圖書獎、斯蒂芬·安布羅斯口述歷史獎、新英格蘭非虛構類圖書獎、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獎學金、獨立文學獎、霍雷斯·曼·邦德圖書獎、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最佳文學處女作形象獎、赫斯頓·賴特非虛構類圖書獎……

【譯者】

姚向輝

翻譯愛好者。主要譯著有《銀河系搭車客指南》《全能偵探社》《教父》《克蘇魯神話》等。

顧冰珂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圖書編輯、譯者。

書評

第三帝國(即德意志第三帝國,也稱納粹德國)時期的一張黑白照片非常著名。它拍攝於1936年的德國漢堡,拍的是船廠工人,他們有100多人,迎着陽光,面朝同一個方向。他們齊聲高呼,右臂伸得筆直,正在向元首行禮,宣誓效忠。

仔細觀察,你會在畫面的右上角找到一個男人,他不同於其他所有人。他表情溫和但倔強。人們如今展示這張照片時,往往會給他加上一個幫助辨識的紅圈,或者用箭頭指向他。受到納粹蠱惑的同胞包圍着他。他把雙臂抱在胸前,而其他人繃緊的手掌就懸在離他咫尺之遙的半空中。只有他一個人拒絕行禮。他是悖逆潮流的一個人。

從我們的全知視角來看,整個畫面里只有他站在歷史中正確的一方。他周圍的所有人都錯了,悲劇性、宿命性、決定性地錯了。然而在那個時刻,只有他看到了真相。

根據考證,他叫奧古斯特·蘭德梅瑟。當時他不可能知道他周圍的歇斯底里會通向一條什麼樣的血腥道路。然而他見到的東西已經足夠多了,因此他選擇拒絕。

他本人在數年前加入了納粹黨。但到了此時,他已目睹納粹黨正在散布關於猶太人的謊言,這些謊言聲稱猶太人是他們所處時代的「賤民」;即便在第三帝國早期的這個時刻,納粹便已經造成了恐懼、心碎和混亂。他知道德國籍猶太人絕不是untermenschen(劣等人),他們是德國公民,和其他人一樣是人類。他是雅利安人,與一個猶太女人彼此相愛,但那時剛頒布的《紐倫堡法案》使得他們兩人的關係變得非法。法律禁止他們結婚或發生性關係,兩者都等同於納粹所謂的「種族醜行」。

他的個人經歷,他與淪為替罪羊的種姓之間的關係,使得他能看穿更容易受欺騙的黨徒(可悲的是,他們占絕大多數)欣然擁抱的謊言和種族成見。儘管他自己是雅利安人,但對於被判定為種族低於他的那些人,他對他們的人性抱着開放的態度,因此他們的福祉里有了他關心的東西,他們的命運和他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他能看到他的同胞選擇視而不見的事物。

在第三帝國之類的極權主義政權之中,面對狂潮堅守立場是一種勇敢的行為。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在那種情形下會跟他一樣。我們也許會確信,假如我們是第三帝國統治下的雅利安公民,我們肯定能看透謊言,會和他一樣不受影響,成為在大眾的歇斯底裡面前拒絕專制和暴行的那個人。

我們願意相信自己會選擇比較艱難的道路,挺身而出反對不公,捍衛「賤民」的正當權利。然而,除非能夠主動克服自己的恐懼,忍受困苦和嘲笑,承受親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的蔑視,被認識的幾乎每一個人厭惡,遭受排斥甚至放逐,否則,要想成為那個人,就是現實中不可能、人性上同樣不可能的妄想。在任何一個時代,要想成為那樣的人,需要的是什麼?特別是在現在,成為那樣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