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舒庆春)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基本信息

本名: 舒庆春
字: 舍予
别名: 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英文名: Colin C.Shu、 Lau Shaw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正红旗)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3日(阴历立春) 出生地点: 北京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24日 逝世地点: 北京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学校 宗教信仰: 基督教
职业: 作家、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品: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荣誉奖项:

1951年,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以其命名奖项: 1999年,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创立)

人物介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家谱不可考,只知道是舒穆禄部的后裔。”老舍的满姓全称用汉语音译是“舒穆禄”,老舍应该叫“舒穆禄庆春”,老舍的先辈只取了“舒”字。[1]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2]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他一生勤奋耕耘,仅小说就写了89部,360万字,生前出版过12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集。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物图片

更多的图片请点击:老舍图册

人物关系

大女儿:舒济; 儿子:舒乙; 二女儿:舒雨; 三女儿:舒立;

人物生平

年份 事件[5]
1899
  • 2月3日,老舍诞生在北京新街口南大街小羊圈胡同5号(现小杨家胡同8号)院内北房东间。老舍的童年就是在这个院落中度过的。这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老舍的一生有着血肉的联系,成为了他作品中最为生动鲜明的一部分。老舍在许多作品中都先后对它进行过描写,像《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等中都有对这个小院和这条胡同以及周边环境的描写。老舍刚出生时,他的母亲昏过去,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把他揣在怀里才免于冻死。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也是狗年。姑母给他起了个外号“小狗尾巴”[6]。父舒永寿,出身城市贫民,满清皇城护军。
1900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父亲是满族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庚子之役中,在正阳门被八国联军烧夷弹击中,死于西城北长街南恒裕粮店。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老舍的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1908
  • 在满族贵族刘寿绵(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入私塾念书。
1909
  • 老舍由私塾转入西直门内大街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三年级。
1912
  • 转入南草场公立第十三小学,读六年级。南草场第十三小学的旧址现在是西城区职工大学。
1913
  • 2月,考入公立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西城区祖家街),在那里读书半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 夏,考入了不收学费并提供膳宿、制服、书籍的著名的北京师范学校,在此苦读五年。该校先后有两个校址:先在西城丰盛胡同十三号,1913年夏至1915年3月,老舍在此上学;后在端王府夹道现西城育幼胡同三号。
1918
  • 6月毕业。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五年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 1918年7月18日 被京师学务局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现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校长。现在学校的校名是胡絜青题写的,原来的三间校长室现在剩下了两间,老舍就在这个“校长室”居住了两年。两年的校长生涯,使老舍先生对孩子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小坡的生日》、《青蛙骑手》、《宝船》等作品。时至今日,方家胡同的小学生们还在校歌中纪念着这位老校长。
1920
  • 9月30日老舍被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后,从方家胡同小学搬到德胜门外关厢华严寺内郊外劝学员事务所。后来又移住西城翊教寺胡同的一家公寓里。在这一时期,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老舍度过了一段消磨时光、自暴自弃的生活,得了一场大病。
1921
  • 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当时老舍的几位要好的北京师范学校的同学在日本广岛高师留学,办了一个《海外新声》杂志,他们向北京的舒舍予约稿,于是老舍先生最早的作品诞生了。同年2月,还发表了第一首白话新诗《海外新声》。
1922
  • 到西山卧佛寺休养了一段时间,当时住在东院禅房内。此间,他游览了香山、八大处一带的风光,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他曾以《大悲寺外》为题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从卧佛寺回城后,老舍住到了京师学务局所属的儿童图书馆内,一边还帮助刘寿绵办贫儿学校。贫儿学校是刘家的西跨院,现在是西直门大街107 号;儿童图书馆在马路对面,现在是西直门大街58号。
  • 夏,老舍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加入基督教,担任教堂内“西北城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的教务主任,住在教堂跨院内。在教堂牧师宝乐山先生主持的英文夜校补习英文,还结识了许地山先生并成为了好友。这为他今后到英国讲学和走上写作生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缸瓦市教堂,老舍还担任了主日学总干事,提出了改良“主日学”,主张给儿童讲科学知识,让儿童手脑并用,不搞赎罪祷告,不背育圣经,不搞信仰早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 秋,老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
1923
  • 老舍先生在南开中学教书,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 2月,由南开回京,任北京教育会文书,住在教育会会址北长街雷神庙(现西城北长街小学)的北配房。这一时期,他还在京师公立第一中学校二年级兼课,在灯市口公理会基督教堂附设北京地方服务团(现北京二十五中校园内)当干事。
1924
  • 夏,老舍先生被人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做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
1926
  • 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这部小说运用的完全是北京口语,描写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发表在上海《小说月报》上,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开始改为“老舍”。从此,老舍的名字便和流畅的白话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讽刺,风趣的幽默连在一起。
1929
  • 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
  • 3月,老舍由英回国后先在上海郑振铎家停留,写完了《小坡的生日》。
  • 4月回到北平,住在好友白涤洲家里,西城烟筒胡同六号(现九号)。这里也是老舍和胡絜青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 7月,老舍应聘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兼国语研究所文学主任,兼《齐大月刊》编辑。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每月一篇短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也有了较大突破,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等作品成为老舍的传世之作。
1931
  • 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
  • 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
  • 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
  • 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37
  • 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
  •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38
  • 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
  • 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译名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1944
  • 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
  • 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
  • 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 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
  •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 年初,老舍由美国归国。一家人团聚后,老舍想购置一个安静的小院,好便于自己写作。4月份,老舍购置了东城区迺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现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的一所普通院落,一家人在此定居。
  • 5月17日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北京文联”)成立,老舍就任主席,连选连任了十六年,直至他去世。
1951
  •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
  • 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
  • 《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4
  • 年初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开始后,老舍于5月到密云城关公社满蒙杂居的檀营村大队体验生活,在社员王静之家住了三个月。王静之家五间大北房中最西边的一间就是老舍当年居住的地方。通过三个月的考查,老舍高兴地发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下半年,文艺界再次受到严厉批评进行整风后,老舍于10月中旬再次去农村体验生活,到北京海淀区四季青公社门头村大队,住在村卫生院的一间小西屋内。门头村在香山脚下,从前是旗兵的营房,老舍在这里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参加当时的“四清”运动。
1966
  • 年春老舍到京郊顺义县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体验生活,住在陈福元家。他在这里参加劳动,观察科学种田和养猪,写出快板《陈各庄上养猪多,这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
  • 8月24日 早晨,老舍独自从家中走出,在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已被填平,现在是西直门地铁车辆段的停车场)湖畔度过一生的最后一天,留下了人生的最后足迹。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68
  •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
1978
  • 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婚姻家庭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着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个人作品

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二马》《大明湖》《猫城记》《离婚》《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赵子曰》《蜕》(未完成)《骆驼祥子》
《文博士》《火葬》《惶惑》《偷生》《饥荒》《鼓书艺人》《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未完成)
中篇小说:
《我这一辈子》《月牙儿》
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 《蛤藻集》 《火车集》《贫血集》《集外》
杂文集:
《报告》《出口成章》《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老牛破车》 《杂文集第十四卷》《杂文集第十五卷》《杂文集第十六卷》
报告文学:
《无名高地有了名》
理论:
《文学概论讲义》
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
《白云寺》 《北戴河赠四友诗》 《北行小诗》 《春游小诗》 《登太白楼》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题-三秋图》 《观豫剧《花打朝》》 《致郭老》 《致章老》
《黄山奇》 《黄山小诗之一》 《黄山云》 《哭王礼锡先生》 《内蒙东部纪游》
《内蒙即景》 《汕头行》 《诗二首》 《诗二章》 《诗三律》
《诗三首》 《诗四首》 《诗四章》 《诗五首》 《诗谢郭老秋雨中来访》
《蜀村小景》 《题----全家福》 《题关良“凤姐图”诗》 《题静庐写秃松小品》 《向日本话剧团献诗》
《游日十七首》 《咏黄山》 《游海门----莲花峰》 《游秦皇岛》 《赠白土吾夫》
《赠北京晋阳饭庄》 《赠陈叔通》 《赠涤非词人》 《赠湖南博物馆》 《赠梅阡》
《赠木下顺二》 《赠山月》 《赠土歧善》 《赠申凤梅》 《赠沈柔坚》
《赠王莹》 《赠荀慧生》 《赠友人归广州》 《致郭老》 《致章老》
《赠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 《赠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再集马派名剧—赠马连良》 《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一九六五年春节与北京曲艺团诸友欢聚得句》
新诗[7]
《保民杀寇》 《保我河山》 《壁报诗》 《长期抵抗》 《成渝路上》(长诗)
《慈母》 《第打节》 《打刀曲》 《附录-致友人函》 《歌唱伟大的党》
《歌声》 《鬼曲》(长诗) 《国葬》 《海外新声》 《红叶》
《教授》 《她记得》 《抗战民歌二首》 《空城计》 《礼物》
《恋歌》 《流离》 《蒙古青年进行曲》 《第谜节》 《第怒节》
《青年》 《青年突击队员》 《清明》 《日本撤兵了》 《山高挡不住太阳》
《蜀江船歌》 《痰迷新格》 《童谣二则》 《微笑》 《为和平而战》
《为小朋友们作歌》 《新春之歌》 《新青年》 《新诗》 《雪中行军》
《音乐的生活》 《元旦铭》 《札兰屯的夏天》 《第战节》(《战》) 《丈夫去当兵》
《致富神咒》 《祝贺北京解放十年》 《祝贺儿童节》 《剑北篇》(长诗) 《希望》
《空城计》
曲艺:
通过搜集整理共有47部,细分有话剧27部、京剧7部、歌剧5部、地方戏剧2部、英译中话剧1部、电影剧本1部、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
话剧:
《茶馆》 《龙须沟》 《残雾》 《谁先到了重庆》 《张自忠》
《面子问题》 《大地龙蛇》 《桃李春风》(与人合著) 《女店员》 《方珍珠》
《生日》 《春风秋实》 《西望长安》 《荷珠配》 《神拳》
《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 《全家福》 《红大院》 《宝船》(童话剧)
《火车上的威风》 《一家代表》
京剧:
《新刺虎》 《忠烈图》 《薛二娘》 《十五贯》(改编) 《青霞丹雪》
《王宝钏》(改编) 《忠贤会》
歌剧:
《拉郎配》(民族歌剧) 《青蛙骑手》(儿童歌剧)
相声:
《八九十枝花》 《鸿兴饭馆红旗飘》 《乱形容》 《读书》 《小相声一则》
《假博士》 《扫荡五气》 《柿子丰收》 《维生素》 《厚古薄今》
《神仙辞职》 《双反》 《说明白话》 《实验团》 《作诗》
《中秋月饼》 《逛隆福寺》 《新戏曲》 《地理图》 《铃铛谱》
《台儿庄大捷》 《卢沟桥战役》 《新对联》 《欧战风云》
快板儿:
《红售货员》 《女儿经》 《陈各庄上养猪多》 《祝贺儿童节》 《和平解放西藏》
《听王少堂老人评讲<武松打虎>有感》 《我们选举了毛主席》 《忠孝全》
太平歌词:
《开国纪念一周年》 《庆祝“七一”》
太平鼓词:
《过新年》
大鼓书词:
《生产就业》 《控诉搂包的》
鼓词:
《覃本秀自述》 《活“武松”》 《二期抗战》 《打小日本》 《生产自救》
《贺新约》 《游击战》 《抗战将领李宗仁》
唱词:
《英雄赞》
京韵大鼓:
《张忠定计》 《游击战》 《新拴娃娃》 《文盲自叹》 《王小赶驴》
《赞国花》 《陪都赞》 《别迷信》
坠子:
《张治中打垮板垣》
评书话本:
《兄妹从军》
曲剧:
《柳树井》
二人抬:
《走西口》(新编)
山东快书:
《吓一跳》

作品年表

时间 作品[8] 作品类别 发表/出版社 备注 试读
1921 《她的失败》 白话小小说 《海外新声》 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最早的一篇作品
1921.2 《海外新声》 白话新诗 《海外新声》
1923 《小铃儿》 短篇习作 《南开季刊》2、3合期
1928.1 《老张的哲学》 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初版印行 试读
1930 《文学概论讲义》 理论 齐鲁大学出版
1931.4 《二马》 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初版印行 试读
1932.1 《大明湖》 长篇小说 上海商务印书馆 书馆被日军炮火击中,原稿被焚未能出版
1933.8 《猫城记》 长篇小说 现代书局 初版印行 试读
1933.8 《离婚》 长篇小说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初版印行 试读
1934 《老舍幽默诗文集》 诗文集 当代 试读
1934.7 《小坡的生日》 长篇小说 生活书店 初版印行 试读
1934.9 《赶集》 短篇小说集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初版印行 试读
1935.8 《樱海集》 短篇小说集 人间书屋 初版印行 试读
1935 《牺牲》 生活书店 试读
1936.3 《牛天赐传》 人间书屋 试读
1936.11 《蛤藻集》 短篇小说集 开明书店 初版印行 试读
1937.4 《老牛破车》 上海人间书屋 试读
1938.4 《赵子曰》 长篇小说 商务印书馆 初版印行 试读
1938.8 《三四一》 通俗文艺集 艺文研究会出版 独立出版社发行 试读
1939.3 《骆驼祥子》 长篇小说 上海人间书屋出版 1955年修改本由人文出版社出版 试读
1939.8 《火车集》 短篇小说集 上海杂志出版社 试读
1940 《文博士》 长篇小说 香港作者书社 又名《选民》 试读
1940.4 《残雾》 话剧 商务印书馆
1940.12 《国家至上》 话剧 上海杂志公司 与宋之的合著 试读
1941.1 《张自忠》 剧本 《中苏文化》文艺特刊 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试读
1941.4 《面子问题》 话剧 正中书局 试读
1941.11 《大地龙蛇》 剧本 国民图书出版社
1942 《剑北篇》 诗集 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1942.6.10 《归去来兮》 话剧 《新蜀报》 连载至本月29日
1943 《归去来兮》 话剧 作家书屋 试读
1943 《大时代的小故事》 文摘出版社 试读
1943.2 《谁先到了重庆》 话剧 联友出版社
1943.10 《桃李春风》 话剧 《文艺先锋》3卷4期 与赵清阁合著
1943年 《桃李春风》 话剧 中西书局 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试读
1944.3 《贫血集》 短篇小说集 重庆文聿出版社 收入《恋》、《八太爷》等5篇作品 试读
1944.5 《火葬》 长篇小说 晨光出版社 试读
1944.11 《惶惑》 长篇小说 《扫荡报》 至1945年9月2日续载完
1944 《惶惑》 长篇小说 良友 《四世同堂》第1部 试读
1944 《老舍集》 短篇小说集 文聿出版社
1944 《贫血集》 短篇小说集 文聿出版社 试读
1946.1 《东海巴山集》 短篇小说集 新丰出版社 试读
1946.11 《偷生》 长篇小说 晨光出版社 《四世同堂》第2部 试读
1947.1 《我这一辈子》 中篇小说 上海惠群出版社 试读
1947.4 《微神集》 短篇小说集 晨光出版公司 收入17篇小说 试读
1948.9 《月牙集》 中篇小说集 晨光出版公司 收入5篇作品 试读
1948.12 《老舍戏剧集》 戏剧集 晨光出版公司 收入5篇作品
1949 《饥荒》 长篇小说 百花文艺出版社 《四世同堂》第3部
1949 《鼓书艺人》 长篇小说 协助两位美国朋友译为英文
1950.8 《方珍珠》 话剧 《光明日报》连载 至9月14日续载完 晨光 试读
1950.9 《龙须沟》 话剧 《北京文艺》 1卷1期连载至1卷3期续载完
1951 《龙须沟》 话剧 大众
1951.8 《老舍选集》 选集 开明书店
1952.3 《生日》 独幕话剧 《剧本》2、3月合刊
1953.5 《春华秋实》 话剧 《剧本》5月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5 《无名高地有了名》 中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3 《西望长安》 话剧 作家出版社
1956.10 《老舍短篇小说选》 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收入13篇作品
1958.5 《福星集》 散文、小品集 北京出版社 收入建国后所写的散文、小品38篇
1958.6 《茶馆》 话剧 中国戏曲出版社
1958 《上任》 短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
1959.5 《红大院》 作家出版社
1959.8 《全家福》 作家出版社
1959 《四世同堂》上下册 长篇小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59.9 《老舍剧作选》 话剧集 《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全家福》
1961.12 《宝船》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2.4 《荷珠配》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63.3 《小花朵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收入文艺随笔、短论30篇
1964.2 《出口成章》 作家出版社 收入论文学语言、作家修养等22篇
1965.1 《多写些小戏》 《戏剧报》第1期
1966.4 《陈各庄上养猪多》 《北京文艺》4月号
1979初 《正红旗下》 长篇小说 《人民文学》杂志 未完成的遗作
1982 《老舍小说集外集》 北京
1982 《老舍文艺评论集》 安徽人民
1982 《老舍选集》(1—4卷) 四川人民
1982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 戏剧
1983 《老舍新诗》 花山
1983 《四世同堂补篇》 长篇小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老舍散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项

时间 荣誉奖项
1951年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68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

人物趣事

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写作风格

创作题材
  • 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 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 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 幽默风趣

  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 潜台词的运用

  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 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

  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文学思想
  • 文学思想成分复杂

  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 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抗战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

人物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樊骏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 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 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人物影响

  •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在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开拓,比起鲁迅对国民心理机制的发掘,老舍对中国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及描写不免失至肤浅,但也有鲁迅所不及之处显示出老舍自己的特点---既有原有的纯中国环境中中国人的缺点,也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的病态和适当,后者是老舍独有的开拓,这种方式在以后批判中也是鲜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批判具有借鉴意义。

  •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人物纪念

  老舍故居有5处,位于北京、重庆、山东和伦敦。北京故居在原址建成老舍纪念馆,山东济南大明湖公园内还建有一座“老舍纪念馆”。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即"丹柿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 20余部剧作。

  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

  位于重庆天生新村63号,1943年刚动完盲肠手术的老舍与一家人开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饥荒》等长篇小说。八年抗战老舍几乎全是在重庆的这所房子里。2012年,该故居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山东济南故居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是济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间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山东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骆驼祥子》。

  • 伦敦故居

  位于英国伦敦市圣詹姆斯花园31号,老舍在英国担任讲师的1925—1928三年间在此租住,老舍在这里完成了长篇《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2003年11月25日伦敦老舍故居举行“蓝牌”揭幕仪式。地址:31 St James's Gardens, London W11 4RF

  • 山东济南大明湖公园内的—老舍纪念馆

  新扩建的大明湖公园里,湖南岸的竹树环抱中有一栋小巧精致的四合院,这里就是《老舍纪念馆》。大门的匾额上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的题词:“老舍与济南”。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的“老舍纪念馆”。老舍曾经写了长篇小说《大明湖》。在出版前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中此成为千古憾事。

人物编入

《简明老舍词典》 《小说大辞典》 《汉英中国文学词典》 《中国当代文学辞典》
《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 《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 《中国历史辞典·第二册》
《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 《中国近现代人物别名词典》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民间文学词典》 《周恩来大辞典》 《邓小平大辞典》
《百年国士·四》 《民族知识辞典》 《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下卷》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 戏剧卷》

以上来源:[1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