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耕种(词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耕种(词语)

来自网络的图片

词语

耕种,指的是耕耘种植。按照耕种方式,又可分为水田耕种文化和旱田耕种文化。

南方地区是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耕种
  • 拼   音gēng zhòng
  • 注   音ㄍㄥ ㄓㄨㄙˋ
  • 英   文cultivate
  • 词   目耕种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till;cultivate] 耕耘种植。 2、[tillage] 泛指种田的事。

引证解释

耕种,指耕耘种植。我国古代农耕作物水分补充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水浒传》第一○三回:“又有二十馀亩田地是前年买下的,如今发几个庄客在那里耕种。” 韩北屏 《非洲夜话·沿着尼日尔河的旅行》:“干季的时候让土地闲着,雨季的时候才去耕种。”

耕种文化

释义 一种古老的民族生产文化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为了自己生产而奋斗或者寻找更多能够使用的实物而忙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时代的进步的需要,人们都在创造着这个时代的进步,很多很多的耕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或者消失。 按照耕种方式,又可分为旱田耕种文化和水田耕种文化。还可以按照其它需要进行分类。而不同的耕种方式都充分体现强烈的地域性和气候性特点。所以,在世界各地,人类的耕种起源,历史演变等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导致人们种植的作物类型,规模组建等性质也不尽相同。而些,正好组成丰富多彩的耕种文化。

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时节前,应该抓紧栽插水稻。如果再推迟,由于“芒种”节气气温显著升高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最终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 [2]

发展历史

农作物栽培历史各有不同,近东和欧洲开始于公元前6500-3500年;东南亚,开始于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鲁,大约开始于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数最先进行作物栽培的地区是半干旱气候的江河流域。在欧亚大陆,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后犁地播种;而在中美洲,因为没有牛马等,他们的主要作物---玉米在播种时是用木棍在地上捅个小洞再点种子。

欧亚大陆

在古代,人们先是到处打猎和采集果实,后来发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应后,人们就建立村庄和城镇,更多的人可以去发展新技术、提供服务,进一步促使了这种转变,最后,一个农业文明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各个江河流域的人们就种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树等,还饲养动物,精通园艺,特别是花卉。 现在的伊拉克一带地区很早就开始种植作物,他们发明了轮子,用滑轮来从人工渠里汲水,他们还建设了相当复杂的灌溉系统,他们驯化了骆驼、猴子和马等动物。在古代埃及,人们利用尼罗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种植小麦、大麦和蓖麻等,埃及人还栽培棕榈,除了公牛和马外,他们还饲养家禽、绵羊、山羊和猪。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时期,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和水稻,还栽培棉花、芝麻、茶树和甘蔗。 还驯化了鸡,水牛等用来耕种田地。农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统和很大的谷仓。

古代美洲

在古代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驯化前,中美洲的人还是到处打猎,耕种只是随便种种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产生了玛雅-托尔铁克-阿芝特克文明,人们用玉米做杂交来提高产量,还种植豆类、南瓜、胡椒、鳄梨、烟草和棉花。他们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园。还发展了干旱农业,发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术。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脉的恶劣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国家,他们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给土地施用肥料,还建造了石仓来贮藏粮食。印加人种植玉米、白甜马铃薯和南瓜等,还驯化了美洲驼做工,羊驼取毛。

古希腊和罗马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希腊人就栽培粮食作物,主要是大麦,还种植橄榄树、无花果和葡萄,饲养牲畜。希腊人发明了水车用来从低处向高处提水。 古罗马人发明了一些铁制工具,如犁、镰、锄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他们种植小麦、大麦、谷子、葡萄,饲养动物。公元前200年前,每个罗马农民都有1.8-6.1公顷土地。在随后的200年中,富有的人从国家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土地,于是他们就叫奴隶干活了。

中世纪欧洲

拥有土地的农民把他们的土地又分给他们的儿子。这样,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们就很贫穷。特别是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小户农民不得不把土地献给贵族来寻求保护。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间,欧洲进入庄园时代,这种情况变得非常普遍,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更是如此。 在庄园时代,农奴们生活在地主庄园附近的村子里,为地主干活。每个农奴耕种5-12公顷土地,重要种植小麦、大麦、豆类、燕麦和黑麦,还安排有休闲土地。这种制度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也有。

分类

执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对耕种文化进行详细的分类,从各个侧面全面认识耕种文化: 按照生产价值分 可以分为粮食作物耕种文化和经济作物耕种文化。

粮食作物耕种文化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温饱问题的大事。在农业耕种区,人们非常重视选种,土地处理技术等。 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其地位仅次于水稻,可分冬小麦(秋天播种)和春小麦(春天播种)。中国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4%,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春小麦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种植面积最大的为河南、山东两省。 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20%以上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B。

水稻

栽培稻是从野生稻演化发展来的,在中国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种。现在科学家仍然利用野生稻来培育新品种。中国是栽培水稻的起源地,7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大国。近15年来的发现中,学界关于稻作文明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的说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实证的支撑。 稻米是亚洲人的主要食物,食用方式因地区习惯、季节而不同,有做粥的,也有做米饭的。

玉米

玉米又叫做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等。它是粮食作物中植株最大的的作物,植株高度可达到4.5米。 玉米原产墨西哥和中美洲其他国家,引入中国栽培的历史仅有四百多年。在世界上,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栽培作物第三位;籽粒的总产量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单位面积产量则居谷类作物之首位。最大的生产国是美国、中国和巴西。 美国一个国家就生产了世界玉米的40%。 经济作物耕种文化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大豆

大豆又叫黄豆。品种类型,以种皮颜色可分为黄豆、豆、青豆等;以种植方式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冬大豆、禾根豆、田埂豆等。 大豆起源于中国。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左右的栽培历史。大豆主产国是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中国各省都有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平原春大豆产区,及黄淮平原夏大豆产区。

花生

也叫落花生,原产于南美洲。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印度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栽培面积三分之一。中国居第二位,约占世界栽培面积15%左右,主产区为山东、广东、河北、河南、广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等地。花生对土壤适应性较广,耐酸、耐旱、耐瘠,是开发红壤土的先锋作物,pH值适宜范围5.5-7.5。

西红柿

又叫做番茄、洋柿子,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 西红柿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7世纪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栽培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由于番茄果实有特殊味道,当时仅作观赏栽培。到20世纪初,城市郊区始有栽培食用。 栽培的西红柿,属普通西红柿,共有栽培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大叶西红柿、梨形西红柿和直立西红柿5个变种。 按耕种方式 可分为旱田耕种文化和水田耕种文化。

旱田耕种文化

最典型的是小麦种植文化。例如,中国北方以旱田为主的耕作区,形成的是典型的旱田耕种文化。秦岭-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急剧减少。我国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有比较典型的种植类型。 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美国、加拿大、中国、西欧和东欧有关国家,以及南半球的阿根廷与澳大利亚的平原地区。小麦的种植与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有关,即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条件,有利于小麦的生产。相反,如气候过于干旱,或过于湿润,地形崎岖,土壤贫瘠都不利于小麦的种植。小麦的分布区与中纬度的温和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草原土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有些地方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并不有利于小麦的种植,但通过科学技术的活动,使自然条件得到改善,从而使小麦获得较高的产量。 在气候干旱缺水地区,通过对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利用,以灌溉方式弥补降雨的不足,或者培育出耐旱的小麦品种以适应较干旱的气候。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可以采用修筑梯田的办法来保水、保肥,并便于机耕等等,以克服陡坡的障碍。土壤贫瘠则可通过施用有机与无机肥料以满足小麦生长和发育的要求,达到获得较高的产量。

希腊山区并不利于小麦生产,但是农民却用垒石堰的办法使坡地变成梯田,防止了水土的流失而取得小麦高产。在美国,按气候条件来说,五大湖以南的俄亥俄州、印地安纳州和伊利诺斯州比较适合小麦种植,但是美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却远离五大湖,而远远分布在五大湖以西,北起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南到得克萨斯州的北部,形成南北向的条带。

小麦的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系,也与文化环境有关系。各地区居民对食物往往有各自的偏爱与禁忌,这些文化特征往往对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欧一些国家的人民往往喜爱吃黑麦制作的黑面包,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则宁愿吃玉米做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人一般爱吃米饭,而北方人一般爱吃面食。这些对食物的传统偏爱当然会影响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即使在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的地方,人们仍愿付出一定的代价来种植他们所喜爱食用的作物。 经济效益也是一种影响作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参加共同市场的西欧各国,生产小麦的成本高于美国,可是在其关税保护与出口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不仅阻止美国廉价小麦的进口,甚至还在国际贸易上争夺市场。就上面提到的美国五大湖以南地区,由于生产饲料饲养牲畜,为市场提供牛奶和肉类可获得更多利润,遂把小麦地带推向更西部的干旱地带。在今天很多地理现象的分布是反映出自然、经济以及文化各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水田耕种文化

典型作物是水稻种植文化。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 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在低纬度地区,农业起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稻作起源。在稻作农业起源的问题上,出现过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华南说甚至淮河流域说等多种说法。广东出土1.4万年前稻作遗存,或成稻作文明源头。

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中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1]

参考文献

  1. 耕种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