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斋志异·龁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聊斋志异·龁石出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新城王钦文太翁家[2],有圉人王姓[3],幼入劳山学道。久之,不火食[4],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 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5]。母死,复入山,今又十 七八年矣。

翻译

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有个姓王的马夫,幼年时入崂山学道。日子一长,就不再食人间烟火,只拣松子和白石头充饥,浑身长满了毛。

过了几年,这个马夫因挂念母亲年老,就返回故里。渐渐又恢复了吃熟食的习惯,但仍然爱吃白石头。他只要把石头对着太阳看看,就能知道石头的酸甜苦辣,吃起石头来就像吃芋头那样津津有味。母亲去世后,他又回到崂山,至今大约又过了十七八年了。

注释

[1](hé核)石:吃石头。,咬。 [2]王钦文;清著名诗人王渔洋(士)之父,名与敕,字钦文。顺治元年(1644)拔贡,赠国子监祭酒,累赠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见《王渔洋全集•历 仕录》附《王氏世系表》。 [3]圉(yǔ雨)人:养马的仆人。王士《池北偶谈》云:“予家佣人王嘉 禄者,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水。 遍身毛生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以石为饭,每取 一石,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后母终,不知所住。” [4]火食:熟食。 [5]芋:俗称芋头,地下的球茎部分,可供食用。

赏析

《龁石》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文章短小,生动自然,蕴含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本文选自原书卷二第三篇,讲述了一个能吃石头的异人,暗暗表现了作者对于老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2]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