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齕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齕石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新城王欽文太翁家[2],有圉人王姓[3],幼入勞山學道。久之,不火食[4],惟啖松子及白石,遍體生毛。既數年,念母老歸里,漸復火食,猶啖石 如故。向日視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5]。母死,復入山,今又十 七八年矣。

翻譯

新城王欽文老先生家有個姓王的馬夫,幼年時入嶗山學道。日子一長,就不再食人間煙火,只揀松子和白石頭充飢,渾身長滿了毛。

過了幾年,這個馬夫因掛念母親年老,就返回故里。漸漸又恢復了吃熟食的習慣,但仍然愛吃白石頭。他只要把石頭對着太陽看看,就能知道石頭的酸甜苦辣,吃起石頭來就像吃芋頭那樣津津有味。母親去世後,他又回到嶗山,至今大約又過了十七八年了。

注釋

[1](hé核)石:吃石頭。,咬。 [2]王欽文;清著名詩人王漁洋(士)之父,名與敕,字欽文。順治元年(1644)拔貢,贈國子監祭酒,累贈經筵講官、刑部尚書。見《王漁洋全集•歷 仕錄》附《王氏世系表》。 [3]圉(yǔ雨)人:養馬的僕人。王士《池北偶談》云:「予家傭人王嘉 祿者,少居勞山中。獨坐數年,遂絕煙火,惟啖石為飯,渴即飲溪澗中水。 遍身毛生寸許。後以母老歸家,漸火食,毛遂脫落。然時時以石為飯,每取 一石,映日視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後母終,不知所住。」 [4]火食:熟食。 [5]芋:俗稱芋頭,地下的球莖部分,可供食用。

賞析

《齕石》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故事,文章短小,生動自然,蘊含着濃厚的道家思想。本文選自原書卷二第三篇,講述了一個能吃石頭的異人,暗暗表現了作者對於老百姓生活艱苦的同情。[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