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肺气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肺气虚
肺气虚
原图链接

别   名:肺气不足

英文名称 :Lung-Qi Deficiency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

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
常见症状 :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

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

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治宜补益肺气。《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1]


病因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 [2]


临床表现

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3]


辨证要点

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属气虚之证,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4]


鉴别诊断

肺气虚鉴别
原图链接

与脾气虚证相鉴别

二者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


与心气虚证相鉴别

两者亦属气虚证的范畴。但本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特征。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 [5]


辨证施治

肺气虚
原图链接

肺脏虚损、肺气不足

(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2)治则补益肺气。

(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

(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易患风寒感冒者

肺气虚的表现
原图链接

(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

(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

(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

(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虚寒性慢性鼻窦炎

肺气虚
原图链接

(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

(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

(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

肺气虚食疗
原图链接

(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主方补阴煎加减。

(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

肺气虚兼肾阳不足

(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2)治则补气温肾。

(3)主方保元汤。

(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6]

视频

肺气虚五种常见表现

[7]

肺气虚最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8]

什么是咳嗽晕厥综合征

[9]

参考来源

  • 张葵,张培琴,陈昱江,刘瑶等.   参芪补肺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CNKI;WanFang 》 , 2012  
  • 韩云,许银姬,林琳.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肺气虚和脾气虚患者呼吸功能的差别. 《 CNKI 》 , 2002  
  • 王会仍,王效亚,沈崇芳等.   肺气虚与肺功能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 CNKI 》 , 1983  
  • 徐锡鸿,孔繁智.   大鼠肺气虚“证”模型的建立. 《 VIP 》 , 1994  
  • 王会仍,王效娅.   肺气虚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关系及其本质的研究.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 1992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