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背角无齿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背角无齿蚌

中文名:背角无齿蚌

拉丁学名:Anodonta woodianawoodiana

别称: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圆蚌

二名法:Anodonta woodiana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亚纲:古异齿亚纲

:蚌目

:蚌科

:无齿蚌属

:背角无齿蚌种

背角无齿蚌(学名:Anodonta woodiana或Sinanodonta woodiana)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圆蚌等,是蚌科无齿蚌属的一种。壳长达20厘米,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圆,后端略呈斜截形。壳薄,微膨胀,壳面平滑,生长线细,3条肋脉。无铰合齿。我国各地江河、湖沼中均有分布。肉可食,也适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但珍珠的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所育的珍珠。壳可入药。

基本信息

中文名:背角无齿蚌

拉丁学名:Anodonta woodianawoodiana

别称: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圆蚌

二名法:Anodonta woodiana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亚纲:古异齿亚纲

:蚌目

:蚌科

:无齿蚌属

:背角无齿蚌种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

食用价值:治烦热,消渴,血崩,痔瘘,湿疹

药用价值:蚌壳可入药


形态结构

贝壳大型。壳长可达190mm ,壳高130mm ,壳宽80mm ,壳质薄,易破碎,两壳稍膨胀,外形呈稍有角突的卵圆形。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贝壳两侧不对称。幼体壳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成体蚌的壳面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在贝壳腔内常呈灰白色并长有污点。

  • 外形和内部结构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呈镜面对称,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 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足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

  • 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 消化系统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

  • 呼吸器官

在外套腔内蚌体两侧各具两片状的瓣鳃(Lamina),外瓣鳃短于内瓣鳃。每个辩鳃由内外二鳃小瓣(lamellae)构成,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成"U"形,背缘为鳃上腔(suprabranchial chamber)。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Branchial filament)构成,表面有纤毛,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interfilamenta junction)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ostrium)。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interlamellar junction),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称为水管(water tube)。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用的几个质棍(Chitinous rod)。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每24小时经蚌体内的水可达40L、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至唇片再入口。因此鳃尚可辅助摄食。外瓣鳃的鳃腔又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直至钩介幼虫形成。

  •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血窦组成。心脏位脏团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心室向前向后各伸出一条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aorta)沿肠的背侧前行,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问后方,以后各分支成小动脉(artery)至套膜及身体各部。最后汇集于血窦(外套窦、足窦、中央窦等〕,入静脉,经肾静脉入肾,排除代谢产物,再经入鳃静脉入鳃,进行氧碳交换,经出鳃静脉回到心耳。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入心耳,即外套循环。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青蛋白(haemocyanian)、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无色,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_一般软体动物100ml血液中含氧通常不超过3mg。血液中含变形虫状细胞,有吞噬作用。因此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变形虫状细胞聚集,其伪足部分互相结合,使血液凝固(蚌血液中无纤维蛋白原)。

  • 排泄器官

蚌具一对肾、由后肾管特化形成,又称鲍雅诺氏器(organ of Bojanus);还有围心腔腺,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s organ)。肾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形。前者在下,肾口开于围心腔;后者在上,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围心腔腺位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富血液,可收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经肾排出体外。各组织间的吞噬细胞,也有排泄功能。

  • 神经系统

无齿蚌具有3对神经节。前闭壳肌下方,食道两侧为一对脑神经节,很小,实为脑神经节和侧神经节合并形成,可称为脑侧神经节。在足的前缘靠上部埋在足内的为一对长形的足神经节,二者结合在一起。脏神经节一对,已愈合,呈蝶状,位后闭壳肌的腹侧的上皮下面,较大。脑、足、脏3对神经节之间有神经连索相连接,脑脏神经连索较长,明显。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司身体的平衡。脏神经节上面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相当于腹足类的嗅检器,为化学感受器。另外在外套膜、唇片及水管周围有感觉细胞的分布。

  • 生殖系统

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足部背侧肠的周围,呈葡萄状腺体、精巢乳白色.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通,生殖孔开口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 繁殖和个体发育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粘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marsupium)。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或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马庆福等1987)。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粘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螃皱鱼(Rhodaus sinensis)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旁皮鱼,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巾,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一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


地理分布

背角无齿蚌为我国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前苏联、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印度境内也有分布。背角无齿蚌产量高,亦为淡水育珠蚌,但所产珍珠的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由于壳面膨胀,足及内脏团较大,手术操作困难。一般只有在缺乏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地区,才将其作为育珠蚌应用。

生态习性

背角无齿蚌多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略缓或静水水域内,是一种常见的种类。在我国江南地区,性腺一般在3 月左右成熟。钩介幼虫在4-5 月排出体外,寄生在鱼体上,逐渐发育成幼蚌而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

亚种分化

中国常见的蚌科动物有10余种。如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圆顶珠蚌等。

  • 三角帆蚌

贝壳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质坚硬而厚实,有较发达的铰合齿,壳面呈黑褐色带绿框黄褐色,有明显的生长轮脉。壳顶低而平坦,位于壳前方。壳顶处有皱纹,后背部有数条由结节突起组成的斜肋。后背缘向上突起形成一个帆状的后翼。此翼脆弱易碎,成年蚌的后翼常残缺不全。壳内平滑,珍珠层具有美丽的光泽。该蚌具有很多良好培育珍珠的性状。不仅操作简便,且育珠率高,培育出的珍珠质量好。

  • 褶纹冠蚌

壳厚而大,壳质坚硬而膨突,外形略似不等边三角形,个体一般比三角蚌大。前部短而低,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壳后部长而扁,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大形的冠,成年蚌的冠易破碎。壳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10余条逐渐粗大的纵肋。壳表面呈黄绿色至黑褐色。铰合部强大,韧带粗壮。壳内具有珍珠光泽。用该蚌培育珍珠,速度快,产量高,但手术操作没有三角帆蚌方便,且珍珠层质粗糙,珠光淡黄,故培育出的珍珠质量不如三角帆蚌育的珍珠好。

主要价值

  • 药用

治口舌生疮《苗医药》。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蚌泪:治消渴,赤眼,烫伤。蚌粉: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湘蓝考》。

【性味】甘咸,寒。 背角无齿蚌 背角无齿蚌

①《食疗本草》:大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③《纲目》:甘咸,冷,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滋阴,明目,解毒。

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

①《食疗本草》:主太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②《本草拾遗》:主妇人劳损下血,明日,除湿,止消渴。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

④《本草再新》:治肝热,肾衰,托斑疹,解痘毒,清凉止渴。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3~5两。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取水溶液滴鼻。

【宜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多食发风,动冷气。

②《随息居次食谱》:多食寒中,外感未清,脾虚便滑者皆忌。

【选方】①治小儿胎毒、湿疹:鲜河蛤蜊一个。

烧存性,研细。

香油调涂患处。

(《吉林中草药》) ②治鼻疔:活河蛤蜊一个,冰片一分,硼砂二分。

将硼砂和冰片研细,放入蛤蜊壳内。

待死后,用水溶液滴入鼻内。

(《吉林中草药》)

  • 食用

河蚌可烧、烹、炖、煮,做成美食供人类享用,而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B1、B2。河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0.9克、钙248毫克、铁26.6 毫克、锌 6.23 毫克、磷305 毫克、维生素A 243微克、硒 20.24微克、胡罗卜素2.3微克 ,还含有较多的核黄素和其他营养物质,总能量可达到20.71兆焦/公斤。

食用方法

  • 1辣炒

主料:蚌肉裙边

辅料:料酒少许、青蒜、干辣椒、朝天椒、黄辣椒油、豆豉少许、姜、酱油、生抽、蚝油、盐、鸡精

步骤:1.将清洗干净的蚌肉和裙边切片。烧一锅水,水开后加入少许料酒,放入蚌肉氽十秒的样子。迅速取出,在流动的水下彻底冲净,沥干备用。

2.青蒜分蒜白蒜青切片;干辣椒、朝天椒、黄辣椒切圈(怕辣者减少一些辣椒的种类);姜切丝,备用。

3.锅坐油,下少许豆豉香辣酱爆香(或者用你喜欢的别的辣酱,怕辣者也可以省略),投入姜丝、辣椒圈、蒜白爆炒出香味。

4.加入蚌肉、蒜青,同时迅速调入酱油、生抽、蚝油、盐、鸡精,翻炒数下即可出锅。

  • 2河蚌咸肉炖豆腐

主料:豆腐500g、咸肉200g、河蚌500g、青菜200g、

辅料:葱10g、姜10g、胡椒粉5g

步骤:

1.豆腐洗净后切片

2.咸肉洗净后,切片

3.河蚌洗净后切小段

4.锅中放油少许,将豆腐一片一片地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煎至金黄色

5.锅中放油30ml,下入葱姜切好的末爆香

6.再放入咸肉翻炒出肉油

7.接着放入适量的水

8.放入河蚌

9.豆腐也一并放入

10.锅中用中火慢慢煮出浓汤,用铲子将油末去掉,

11.放入青菜

12.青菜熟后即可放入胡椒粉出锅

小贴士:

1.河蚌最传统的做法就是将河蚌下锅炒熟后做汤,但那样不容易熟,而我推荐的这种方法会比较容易熟。

2.锅中已有咸肉,所以汤中不用再放盐

3.随个人爱好放入胡椒粉。

相关视频

背角无齿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