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弓(こきゅう)是日本的一种弓弦乐器。

起源

最初见于文献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略晚于三味线。起源未有定论,但一般认为和中国的二胡的关系较远,反而与东南亚的一些民族乐器相近。大致和日本地歌、筝曲的形成是同一时期,为当时的盲人音乐演奏家所使用、传承至今。

构造形状

类似“缩小版”的三味线,制作的材料也和三味线类似。琴杆部分现多用红木、紫檀、花梨等木材,而琴身使用花梨木材,蒙上猫皮或狗皮。琴码是与三味线最大的不同之处[1]。不仅安放的位置不同,使用的形状、材质也完全不同。弦一般采用丝弦。一般是三根弦,另外也有四弦、五弦胡弓。明治后期的音乐家宫城道雄为加强低音部而改良的“大胡弓”等。弓杆部分使用紫檀、花梨、竹子等木材,也有涂上大漆的。弓杆部分并非笔直,而是稍微向内侧(弓毛方向),这是为了增加弓的弹力。

与小提琴一样。通常的弓可以从中央拆开成两部分。弓毛使用圆筒状的马尾毛,可以从弓杆上拆卸。日本三曲界使用的弓通常很长,超过70厘米、甚至全长一米的弓也不少见。弓毛的特征是毛量多,而且不绷直,而是略有松散。不过一些民谣系的流派使用的弓更细小一些。

演奏方法

演奏时将琴身立在地上,用弓摩擦发声,姿势有些类似于蒙古族马头琴,不过依照日本传统习惯为跪坐在地上。与小提琴演奏时改换弓的角度不同,由于胡弓的弓比较长,所以拉弓的位置基本不变,因此要转动琴体本身。

音色调弦

调弦定调方面,小型三味线形状的胡弓可以与三味线同样定调,主要有“本调子”(即第二弦比第一弦高4度,第三弦比第一弦高8度。如从一到三依次为 D,G,D)、“二上调”和“三下调”(参见三味线的定调)。 在胡弓乐、地歌、筝曲中绝大多数使用“三下调”,即在“本调子”的基础上把第三弦调低小一度,第二弦不变,如从一到三依次为 C,F,bB。义太夫、民谣作品中也有不少使用“二上调”的。

乐曲作品

日本民族传统乐曲形式“三曲”中,胡弓曾经是不可缺少的乐器,并在江户时代盛行一时,但在明治时代逐渐被尺八取代。除了三曲合奏,也有独奏乐曲。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在盲人音乐家的发扬之下,形成了后世所称的“胡弓乐”。流派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阪系、京都系、名古屋系三派,也有对应山田流筝曲的藤植流、松翁流等流派。演奏曲目上,一般习惯上分为“本曲”和“外曲”:原本为胡弓演奏而创作的就是“本曲”,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本曲曲目,如《蝉の曲 (名古屋派・吉泽检校作曲)》、《岗安砧》 (藤植流・作曲者不详)。还有和其他乐器交流的曲目,如与尺八交融的《鹤的巢笼》、与日本筝合奏的名曲《千鸟之曲》等等。著名演奏家有吉泽检校(名古屋系)等。除了古典作品以外,义太夫节、歌舞伎中也有胡弓的参与,另外日本从南到北的民谣中也有很多民俗作品和宗教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富山县富山市八尾地区[2]演奏的《越中おわら节》。

视频

胡弓 相关视频

日本传统胡弓演奏神秘园名曲《夜曲》

参考文献

  1. 日本传统器乐•三味线的古朴与淡雅,网易云音乐,2016-6-23
  2. 秋季盛典——おわら风の盆,日本通 ,2013-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