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胶海关旧址(1913-1914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修缮后的胶海关旧址俯视图 来自搜狐图片

1900年青岛手绘地图 来自搜狐图片

  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

  青岛昔称胶澳。1891年清政府决议在胶澳设防,胶澳地区成为海防重地,是为青岛建置开始。[1]

  1897年,德国因“巨野教案”出兵占领青岛,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青岛由此沦为德国殖民地。

  1899年7月1日,胶海关设立并正式对外办公,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

  根据《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和《胶州新关试行章程》,青岛地区诸海关机构,塔埠头、金家口常关分关及红石崖、灵山卫、大港口、女姑口、沧口、登窑、沟塔埠、沙子口、薛家岛等常关分卡统归胶海关管辖。

  近代中国海关机构设置仿效英国编制,各海关行政负责人称税务司。胶海关首任税务司为德国人阿里文,曾任总税务司赫德的秘书。

  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

  随着殖民当局对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推进,胶海关办公地点也多次更换搬迁。

  1899年,胶海关设立后的第一个办公地点,位于现青岛天后宫东南侧。

  1902年,胶海关迁到兰山路办公,靠近现栈桥码头。

  1914年,胶海关迁入新疆路16号办公,即为现胶海关旧址。

  胶海关办公楼由德国建筑师费特考尔设计,由汉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1913年12月落成,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

  作为德占时期完成的最后一批公共建筑,胶海关旧址展现了青岛整体城市风貌特色。托尔斯顿·华纳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描述:"该砖木结构的建筑有高高的斜屋顶,横向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风格派手法,主入口开在纵切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形壁柱承重。"2006年,胶海关旧址纳入青岛德国建筑群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无税区”的海关实践

  胶海关的设立,对近代青岛商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胶海关早期机构分布图 来自搜狐图片

  德国殖民当局拟照英占香港实行自由港制度,宣布整个胶州租借地为自由港,对世界各国开放。

  1905年12月中德签订《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规定在租借地内划定区域实行“无税区制度”,这一新举措的实施促进了青岛港口经济大发展,逐步奠定了青岛港在北方范围内的经济地位。

 1907年,青岛港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早开埠37年的烟台港,在全国46个条约港口中居第7位,在北方成为仅次于天津和大连的第三大贸易港。

  胶海关除承担对管辖范围内进出口货物检验、估价、征税、稽查、缉私、统计等工作外,还参与兼办海务、邮政等事务。

  透视民族命运的曲折发展

  胶海关的曲折发展历程是民族发展的缩影,透视着民族命运、见证着国家兴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战胜德国强占青岛,通过签订《会订青岛重开海关办法》,强行夺取德国在胶州湾租赁地的一切特权。

  1922年,根据华盛顿会议,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根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胶海关从此摆脱租借地海关性质。12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设立胶海关监督公署。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派员接收胶海关。

胶海关首任税务司阿里文 来自搜狐图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月,日军再次占领青岛,强行接管胶海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收胶海关。

  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烟台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东海关(现青岛海关下属烟台海关)。东海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海关。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代表张学礼带队接收胶海关,对旧海关机构和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

  山东全境解放后,大批海关干部随军参与接收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宁波及广东省内各海关,先后支援北到满洲里、西达新疆、南至海南岛的海关建设。其中烟台海关因派出干部多达130多名,后来担任厅局级以上的有85名,被誉为“新中国海关干部的摇篮”。

  1950年,胶海关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由人民掌管的新海关由此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2016年6月30日,青岛海关在位于新疆路16号的胶海关旧址建成青岛海关博物馆。存史资政、教化育人,展现百年胶海关的沧桑巨变,反映青岛市和至山东省开埠开放、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