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膠海關舊址(1913-1914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繕後的膠海關舊址俯視圖 來自搜狐圖片

1900年青島手繪地圖 來自搜狐圖片

  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

  青島昔稱膠澳。1891年清政府決議在膠澳設防,膠澳地區成為海防重地,是為青島建置開始。[1]

  1897年,德國因「巨野教案」出兵占領青島,次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青島由此淪為德國殖民地。

  1899年7月1日,膠海關設立並正式對外辦公,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

  根據《青島設關徵稅辦法》和《膠州新關試行章程》,青島地區諸海關機構,塔埠頭、金家口常關分關及紅石崖、靈山衛、大港口、女姑口、滄口、登窯、溝塔埠、沙子口、薛家島等常關分卡統歸膠海關管轄。

  近代中國海關機構設置仿效英國編制,各海關行政負責人稱稅務司。膠海關首任稅務司為德國人阿里文,曾任總稅務司赫德的秘書。

  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

  隨着殖民當局對青島城市規劃建設的推進,膠海關辦公地點也多次更換搬遷。

  1899年,膠海關設立後的第一個辦公地點,位於現青島天后宮東南側。

  1902年,膠海關遷到蘭山路辦公,靠近現棧橋碼頭。

  1914年,膠海關遷入新疆路16號辦公,即為現膠海關舊址。

  膠海關辦公樓由德國建築師費特考爾設計,由漢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1913年12月落成,是當時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

  作為德占時期完成的最後一批公共建築,膠海關舊址展現了青島整體城市風貌特色。托爾斯頓·華納在《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中描述:"該磚木結構的建築有高高的斜屋頂,橫向兩處山牆為德國青年風格派手法,主入口開在縱切面,由造型簡單的圓形壁柱承重。"2006年,膠海關舊址納入青島德國建築群中,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無稅區」的海關實踐

  膠海關的設立,對近代青島商貿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膠海關早期機構分布圖 來自搜狐圖片

  德國殖民當局擬照英占香港實行自由港製度,宣布整個膠州租借地為自由港,對世界各國開放。

  1905年12月中德簽訂《會訂青島設關徵稅修改辦法》,規定在租借地內劃定區域實行「無稅區制度」,這一新舉措的實施促進了青島港口經濟大發展,逐步奠定了青島港在北方範圍內的經濟地位。

 1907年,青島港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早開埠37年的煙臺港,在全國46個條約港口中居第7位,在北方成為僅次於天津和大連的第三大貿易港。

  膠海關除承擔對管轄範圍內進出口貨物檢驗、估價、徵稅、稽查、緝私、統計等工作外,還參與兼辦海務、郵政等事務。

  透視民族命運的曲折發展

  膠海關的曲折發展歷程是民族發展的縮影,透視着民族命運、見證着國家興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戰勝德國強占青島,通過簽訂《會訂青島重開海關辦法》,強行奪取德國在膠州灣租賃地的一切特權。

  1922年,根據華盛頓會議,日本將膠州灣交還中國,根據《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規定:青島海關應即完全為中國海關之一部分,膠海關從此擺脫租借地海關性質。12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設立膠海關監督公署。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青島,派員接收膠海關。

膠海關首任稅務司阿里文 來自搜狐圖片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1月,日軍再次占領青島,強行接管膠海關。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收膠海關。

  同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煙臺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東海關(現青島海關下屬煙臺海關)。東海關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海關。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出軍代表張學禮帶隊接收膠海關,對舊海關機構和制度進行了根本性改造。

  山東全境解放後,大批海關幹部隨軍參與接收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寧波及廣東省內各海關,先後支援北到滿洲里、西達新疆、南至海南島的海關建設。其中煙臺海關因派出幹部多達130多名,後來擔任廳局級以上的有85名,被譽為「新中國海關幹部的搖籃」。

  1950年,膠海關正式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海關,由人民掌管的新海關由此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2016年6月30日,青島海關在位於新疆路16號的膠海關舊址建成青島海關博物館。存史資政、教化育人,展現百年膠海關的滄桑巨變,反映青島市和至山東省開埠開放、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