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能高越岭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能高越岭古道
图片来自健行笔记


能高越岭古道,西起南投县仁爱乡屯原登山口,沿著塔罗溪上行、越过南投县花莲县交界的中央山脉能高鞍部,而后下木瓜溪抵达花莲县铜门,全长约83KM(步行路段26KM),全程每隔500公尺即设哩程椿一座,除五甲崩山路段外,其馀步道维护良好。古道早期是往来台湾东西部的捷径,为日人警备道中最宽阔、平稳的一条,如今也成为横贯越岭古道中相当热门及大众化的一条路线。

古道最早是由泰雅族的大支族赛德克人巴雷巴奥群所开发的,他们在偶然的狩猎中,发现东部地区一片旷野可居住,于是部份族人开始迁徙定居,尔后并往来于埔里与花莲之间,和花莲的阿美族人交易货品,成为称职的山地商人。日据时期,日人为了控制原住民行动,于1917年以能高越岭古道为基础,辟建了能高越岭道,并设立5个驻在所(屯原、尾上、能高、东能高、坂边)。民国39年台电公司拓建人行道,架设了127座巨型铁塔,并在每隔10公里的地点建立保线所,当时被誉为“电力的万里长城”,并立有“光被八表”碑以为纪念。[1]

从南投县仁爱乡通过台湾中央山脉中段奇莱连峰与能高连峰,至花莲县秀林乡铜门村。步道平行塔罗湾溪蜿蜒于连绵群峰中,全线约90%的步道穿越“丹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

越岭道曾是赛德克族行猎往来的社路、日治时期的警备交通要道,光复至今的台电高压输电保线路,其亚热带的高山草原景观、中央山脉的雄奇山景、巨木苍劲的原始森林、断崖峭壁上的飞瀑流泉、崩崖峡谷、山巅深壑、清灵秀气的奇莱天池等景四季分明的高山景致,自日治时期即是非常受欢迎的登山健行路线。


基本资料

能高瀑布
图片来自台湾山林悠游网

步道分类: 0

步道主系统: 中央山脉脊梁国家步道系统

管理单位: 南投林区管理处、花莲林区管理处

步道位置: 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

步道全长: 26.5公里

步道最高海拔(公尺): 2860

步道最低海拔(公尺): 1860

难度分级: 4

最佳造访期: 四季皆宜

小型车是否可进入: 是

中型(游览车)是否可进入: 否

大型(游览车)是否可进入: 否

山屋名称: 天池山庄

入山管制: 否[2]


步道资讯

能高越岭道一隅
图片来自台湾山林悠游网

难度等级: 难度 4

车辆可到达入口: O:小客车 , X:乙类中巴、甲类大巴

所属山系: 中央山脉

海拔高度: 1,860 ~ 2,860 公尺

联络电话: 西段请洽049-2365226转2510育乐课、东段请洽038-325141转262育乐课

高度落差: 1,000 公尺

步道型态: 线型双向

途经自然保护区 / 保留区: 否

路面状况: 土路面、木栈道、木阶梯、吊桥

地质敏感区范围: 是 , 山崩与地滑

建议时间: 一天以上

土石流潜势范围: 否[3]


交通方式

开车

【屯原登山口】

国道3号至雾峰系统交流道,转国道6号往东至末端,接台14线往雾社方向,经雾社、庐山,之后转屯原产业道路至屯原登山口。

【奇莱东侧登山口】

花莲县台9省道行至干城转台9丙往铜门,续行经铜门检查哨、龙涧发电厂,至磐石保线所或奇莱登山口起登。

大众运输

建议安排专车接驳。[4]


路线地图

出发点: 屯原登山口/奇莱登山口或磐石保线所

路线:

屯原登山口→(4K, 120分钟)→尾上口登山口→(0.2K, 10分钟)→云海保线所→(8.8K 200分钟)→天池山庄夜宿→(2K, 55分钟)→光被八表碑→(2.5K, 45分钟)→桧林吊桥→(2.5K, 140分钟)→桧林保线所→(6K, 130分钟)→奇莱登山口→以下路段视路况可安排接驳车,也可以续走→(5K, 70分钟)→奇莱保线所→(5K, 70分钟)→天长隧道→(120分钟)→磐石保线所

备注:

1.奇萊登山口至磐石保線所路況不穩定,接駁車需視路況前進接駁。
2.白木林之後為能高越嶺道西段最大的崩壁地形,由於雲海斷層通過此處由板岩、變質砂岩與板岩薄互層、偶而夾有厚層變質砂岩的地質區,及多為結構性較差的節理,造成長約50公尺的坍方路段。由於地質不穩定、路幅不寬,所以必須小心盡速通過,並注意落石。
3.由於花蓮縣秀林鄉並未解除山地管制,進入花蓮縣秀林鄉(能高越嶺東段)必須至警政署網站申請入山證。
4.由於奇萊南峰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內,如需順登奇萊南峰需至國家公園網站申請入園證。[5]


人文生态

富士见驻在所

从屯原登山口到富士见驻在所的沿途视野开阔,景观壮丽,可以远望海拔2,617公尺、端正圆锥形的马海仆富士山,因此日人将此地取名为“富士见驻在所”,为进入越岭道后第一个驻在所。如今房舍已倾圮,仅剩依稀可辨的屋基轮廓与驳坎。海拔2,360公尺的“云海保线所”,夏季午后常被茫茫浓雾笼罩,云雾翻腾;晴空万里的秋冬季,东眺积雪的能高连峰、马海仆富士山与再生山,更远的干卓万与卓社大山、清境农场的房舍聚落,及在山谷间的埔里镇。云海保线所下方的平台上原为雾社事件遭莫那鲁道焚毁的“尾上驻在所”,现今的驻在所是雾社事件后重新建设的。7.8K处的“松原驻在所”遗址分为三层,依稀可辨叠石平台屋基、武器弹药库和砌石驳坎。驻在所东方150公尺处步道左侧有一个保存完整的木炭窑,内部砌石高1.5公尺,直径2.1公尺,石墙上还有烧黑的痕迹。再前行约100公尺,步道右方的箭竹林内还有一座高0.6公尺,直径2.5公尺的夯土炭窑。木炭窑为驻在所的设施,以相思树、九芎来烧制木炭,以供应驻在所警备员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之用。

棱线高山芒草坡
图片来自台湾山林悠游网

天池山庄

天池山庄位于海拔2,860公尺、能高北峰西侧的山坳避风处,几经祝融与改建,仍依稀可见旧时驻在所建筑的屋基遗址。其前身为1918年因道路维修与递送邮件而设的能高驻在所,是一栋外观雅致、设施齐全的桧木造日式建筑,日治时期称之为“能高桧木御殿”,于1930年的雾社事件中遭到焚毁。隔年重建桧木屋舍于原址,形制与尾上驻在所(云海保线所)相同。民国后因应台电东西向输电线路需求,沿用为天池保线所。

深堀山

由天池山庄往能高主山行走,越接近界碑处视野越开阔,成片的箭竹草原铺在标高3,311公尺的深堀山上。1897年日本陆军大尉深堀安一郎为更了解能高山区的地形、森林及原住民聚落分布,率领13位队员由雾社进入能高山区探勘,直至中央山脉主脊时,因积雪深厚,全队失踪,日治总督府为纪念深堀大尉因公殉职的事迹,故命名为深堀山。

太鲁阁征伐战役

1914年“太鲁阁征伐战役”,能高越岭道是日本东西部队攻击太鲁阁群的主要路线之一。为达到控制山地的目的,1917年兴筑警备道,命名为“初音奇莱横断道路”(为能高越岭东段的旧道)。1925年,因旧道东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经常积雪难行,重新兴筑花莲港厅和南投厅的越岭道全线,即现今的能高越岭道(完成后总里程数为76.8公里)。越岭道上设置多处驻在所,并指定5个宿泊所,包括屯原驻在所、尾上驻在所(今云海保线所)、富士见驻在所、能高驻在所(今天池山庄)、东能高驻在所(今桧林保线所)、 边驻在所(今磐石保线所)等,除配置警力,亦提供登山者宿泊设施,其中以桧木建造的“能高驻在所”最负盛名,有“能高桧木御殿”之称。

箭竹草原
图片来自台湾山林悠游网

动物

能高越岭道属中、高海拔植物林相,提供动物丰富的食物及栖息空间。野生动物包括山羌台湾野猪、台湾猕猴、赤腹松鼠、台湾条纹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黄鼠狼(华南鼬鼠)、台湾山羊、水鹿等,步道上常能发现它们所遗留的痕迹。而天池山庄前后的溪谷和路边碎石堆是孑遗动物--台湾山椒鱼和楚南氏山椒鱼的栖息空间。此外,鸟类资源丰富,在树冠层活动的有煤山雀、火冠戴菊鸟、白耳画眉、冠羽画眉、黄腹琉璃青背山雀、灰喉山椒鸟、红头山雀、纹翼画眉、小翼鸫、白喉笑鸫、竹鸟、薮鸟;灌丛下层的是金翼白眉,蓝腹鹇、黑长尾雉;在林缘地面或枯枝顶端活动的是栗背林鸲;溪谷间有紫啸鸫、铅色水鸫。

植物

能高越岭道在1,689至3,263公尺之间蜿蜒,植物生态由高山草原、亚高山森林(寒带针叶树林)、冷温带山地森林、暖温带山地森林等组成,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生态与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步道前段为樟科与壳斗科植物为主的阔叶林,随著海拔逐渐攀升,依序为台湾二叶松和台湾五叶松林、台湾铁杉林、台湾冷杉林、高山箭竹草原等。

地形地貌

步道行走于中高海拔山林间,可见中央山脉之奇莱山系与能高山系等,沿途有中至高海拔植物、瀑布及崩壁。

特色

历史事迹、旧部落遗址、日警驻在所遗址、云海保线所、光被八表纪念碑、壮丽的高山景观、断崖崩壁、浊水溪及木瓜溪流域之层层山峦、能高瀑布、天池、白木林、铁杉林、冷杉林、云海雪景[6]


视频

全台最受欢迎之越岭道-能高越岭古道

能高越岭古道1-屯原登山口

【MIT台湾志 #411】逆风而行能高越岭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能高越岭古道,能高越岭古道-辉哥的天空
  2. 基本资料,能高越岭古道-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3. 步道资讯,能高越岭古道-台湾山林悠游网
  4. 交通方式,能高越岭古道-健行笔记
  5. 路线,能高越岭古道-健行笔记
  6. 人文生态,能高越岭古道-健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