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中神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中神社
第一代台中神社
图片来自随意窝

台中神社,为台湾日治时期位于台中州台中市的神社。第一代神社建于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台中州台中市新高町84番地,即今日之台中公园北门楼北方。第二代神社建于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台中市新高町141番地,并于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升格为国币小社,第一代神社则被拆除。

彰化神社清水神社员林神社三所乡社和八所无格社,均由升格后的台中神社所管辖

第二代台中神社范围为今日的台中市孔子庙台中市忠烈祠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台中体育场、台中市救国团力行终身学习中心及台中市立双十国民中学

神社历史

第一代台中神社大正元年-昭和15年(西元1912-1940年)

创立

随著台中街的发展,人口渐渐增加,但一直都没有设立神社,故由律师小畑驹三和台中厅长枝德二为主事者,召集官民有志者于明治43年(西元1910年),著手准备台中神社的创立拟定于台中公园北侧兴建台中神社,于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由台中神社信徒总代表小畑驹三、小盐元太郎山移定政安土直次郎坂本素鲁哉林烈堂吴德功等人,向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提出,并在同年通过申请设立。

由当时爱知县知事深野一三推荐的名古屋市工匠伊藤满作设计施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台中神社举行地镇祭动工,于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9月竣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10月27日举行镇座祭

在神社工程进行期间,当时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和民政长官内田嘉吉曾在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6月8日来此视察,并将台中神社神桥跨越之溪流命名为“绿川”。当时神社建筑有神殿8坪,拜殿15坪。样式为最古老的神明造,建材使用日本内地台湾桧木。祀奉神明为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大正2年(西元1913年)升格为“县社”;同年8月31日天皇诞生日(天长节)举办盛大的列格奉告祭

献纳活动

台中州下的酒专卖关系业者为了昭和天皇于昭和3年(西元1928年)11月10日登基的御大典纪念,为台中神社建造当时“全台最大鸟居”,样式为神明鸟居,位置在当时台中武德殿前方的大正町通(今日自由路)。其建材为铜片包覆钢筋混凝土,柱子高度为52尺,直径为4尺,鸟居最上方横木高70尺,并在御大典当天举行镇地祭。

昭和8年(西元1933年),由坂本素鲁哉为代表计划了15,000圆的台湾神社神舆募款活动,捐款将用来兴建神舆库和建造神舆,活动在同年10月经当局许可。昭和9年(西元1934年)6月募款活动结束,并在同年10月25日举行盛大的献纳式

第二代台中神社昭和15-20年(西元1940-1945年)

迁建与升格

第一代台中神社的社殿受到蚁害而有改建的必要性,加上参拜者增加,社域随著都市发展和公园的需求逐渐狭隘,又因台中神社邻近台中公园和殡仪馆,会不利于传教信仰

于是台中知事日下辰太便提出以增加神社森严和公园扩张的建议。趁著日本造苑界权威本乡高德博士为了台湾神社迁宫来台的机会,向其请教台中神社神域扩张的意见,并请他来视察台中神社迁座的预定地。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决定第二代台中神社建造于台中市新高町141番地(后地名俗称:神社子、宫北),新神社境地位于原台中神社的东北方,南临水源地运动场,而运动场则视为新台中神社外苑延伸。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县社台中神社御造迎奉赞会”组织成立。新神社境地的土地原皆为民有地,主要为做为水田使用。台中神社移转改筑之申请则是于昭和14年(西元1939年)2月13日由台湾总督府通过。

在台中神社迁建计画进行期间,台湾总督府亦将台湾各州厅的神社升格。第二代台中神社的最初设计以简明庄严的神明造为原则,因当时日本内务省认为神明造应由伊势大社使用,于是台中神社各社殿使用“流造样式”,而社殿的屋顶则是“切妻入母造”,社殿以外的社务所斋馆绘马堂则是入母屋造。屋檐使用斗拱,而在本殿上有简素的蟆股悬鱼装饰,总体为呈现了桃山时代洗练的弧线的设计。第二代台中神社于昭和12年(西元1937年)举行地镇祭,昭和14年(西元1939年)4月16日和17日举行木曳祭,昭和15年(西元1940年)举行上栋祭,同年10月20日全部竣工,并于同月25日举行迁座祭

原台中公园内的第一代台中神社主体木造部分拆除。第二代台中神社境内占地32,000坪,为社有地(内苑15,500坪、外苑7,700坪、池濠8,800坪)。

为了当时局下提升神道崇敬以及日益剧增的皇民化运动,台湾总督府于昭和17年(西元1942年)6月向日本内务省提出了国币社列格愿书,并于同年11月27日通过,台中神社自“县社”升格为“国币小社”。

神社神域与社殿配置

第二代台中神社位在台中市水源地北方,鸟居与陆上竞技场间有一条横向的参道。而神社的周围挖设了壕沟,并在壕沟中放水,故在马路与鸟居之间设有一小桥。挖掘出来的土则用来将神社的后侧垫高。

畠山喜三郎对于各社殿的配置方面,参考了日本内地的官国币社,并提出以下四点:

  • 第一,配置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祭典仪式的进行,尤其本殿、祝词殿币殿拜殿之关系须详细计画。其次为拜殿两侧的“神馔殿”和“乐殿”之配置,由于乐殿为音乐演奏的场所,他们之间的距离需考量仪式的方便与音乐的效果。
  • 第二,考量热带地区的炎热气候,于拜殿与其左右侧的神馔殿和乐殿间以回廊连接。为了四面通风,在建筑的三面设置蔀戸格栅窗),其中一面可在参拜者过多而无法进入拜殿时移除,让参拜者能在回廊上向内部行礼。
  • 第三,神门和拜殿间的空间。考量团体参拜在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日益增多,需要约2,000坪的空间以容纳3,000人同时参拜。故需将参拜和回去民众的动线分开,于神门的两侧分别设置侧门,参拜者从中央的神门进入,回去的民众则走两侧侧门。
  • 第四,参拜者能够在鸟居前就看到本殿的千木胜男木(神社屋顶构造之一)。畠山喜三郎观察日本主要的神社后发现除了多贺大社外,其他神社皆无法从正面直接看到本殿的屋顶。为了增加神社的森严感,要让参拜者不只在拜殿前向本殿行礼,要从参拜者下车然后行至鸟居前脱帽行礼时,皆能瞻仰本殿屋顶的千木胜男木。

斋馆为举行结婚典礼的场所,也是神官在进入社务所前洁斋摆放神棚的地方。考量神官每日需常出入拜殿和社务所,故将社务所配置在靠近神门之处。此外,考量左侧通行的原则,斋馆、社务所和手水舍配置在参道左侧。祭器库一般皆设置在进入神门内的地方,而台中神社的祭器库则兼做宝物库使用。

神社建材

第二代台中神社各社殿使用阿里山红桧,社务所、斋馆和绘马堂则使用八仙山扁柏和些许红桧。各社殿建筑的屋顶使用长野县木曾日本花柏作为木皮包覆,部分社殿、手水舍、制札台(公布栏)和春日灯笼的屋顶则使用八仙山所产的桧木皮,第二代台中神社为台湾第一个使用台湾产桧皮在神社的建筑上。神舆殿、社务所、斋馆和绘马堂的屋顶则使用水泥瓦

灯笼

第一代台中神社境内约有80座石灯笼移至第二代神社中,重要仕绅和团体捐献的石灯笼放在鸟居前的横向参道上,其他则散置在神域的树林间。新造的灯笼则有鸟居前方左右两侧的石造大灯笼,神门前置1对中灯笼和1对狛犬,另外2对中灯笼置于鸟居外的横向参道两侧,以及绘马堂前的参道入口,神门至拜殿之间则设置吊灯

神苑

为保持神社的森严,约有7成土地要种植树木。新境地原为水田,而第一代台中神社的树木大多不能移植,第二代台中神社中的树木大部分来自台中州下各地捐,如细叶榕雀榕枫香朴树杜英乌心石圆柏罗汉松竹柏银桦樟树青刚栎属月橘等树种。鸟居与陆上竞技场间的外苑则种植了100棵椰子树。

神社祭祀

台中神社的例祭为每年10月28日。例祭、新年祭和新尝祭为三大祭。每日每月的恒例祭仪如下:

  • 日供:每日早旦
  • 月旦祭:每月1日
  • 月央祭:每月15日
  • 月次祭:每月28日

神社战后概况

  • 二战后,台中神社主殿于民国35年(西元1946年)改设为台中县忠烈祠(当时中市尚属台中县管辖)。
  • 民国56年(西元1967年)6月,空军小学迁校,原址改建为“台中市孔子庙”。
  • 民国61年(西元1972年)与日本断交后,中央政府发布“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统治纪念遗迹要点”,神社主殿被拆除改建,此时第二代神社园区建物已全数消失
  • 民国89年(西元2000年),台中市政府找回公园内旧神社的鸟居,补了二根石柱并放倒在遗址原地。现存石砌台基、铜马与石狮各两座、奉献纪念碑(原为日治时期,园内有为许多设施和植树而奉献的纪念碑,原立在各个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旧台中神社[1] 的遗迹。

参考文献

  1. 台中神社,古老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