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法语:Joris-Karl Huysmans,1848年2月5日-1907年5月12日),法国颓废派作家,艺术评论家,早期作品受到当时自然主义的影响,多倾向于个人和暴力,处女作《沉浮》(1882年, À vau-l'eau),最著名的作品为《逆流》(1884年,À rebours),描写了一个无聊贵族的颓废经历,最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在那儿》(1891年,Là-bas)描写了19世纪一位撒旦崇拜者的故事。他最后的小说都与他重新皈依天主教有关徒。

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认可的圣人是不同的。认可不同圣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东西教会大分裂[1],或与地方因素有关。在教父时期,有些人在某地区被奉为圣人,故只有该地区的敬奉(敬礼)。一般来说,只有《圣经》提及的人物(如耶稣的门徒[2]和极少数知名人物)才会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简介

于斯曼1848年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戈弗雷德·于斯曼是荷兰人,职业是平版印刷师。他的母亲马尔维娜·巴丁·于斯曼曾是一名女教师。于斯曼的父亲在他8岁时去世。他的母亲很快就再婚了,于斯曼对他的继父朱尔斯·奥格很不满,他是新教徒,是巴黎一家书籍装订厂的部分业主。

在童年时期,于斯曼背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他在学校里很不开心,但还是完成了课程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32年来,于斯曼一直是法国内政部的公务员,他认为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年轻的于斯曼被征召参加普法战争,但因患痢疾而退役。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早期的故事《背包》(Sac au dos)(后来被收录在他的作品集《梅丹之夜》(Les Soirées de Médan))。

1898年他从部里退休后,由于他的小说《大教堂》在商业上的成功,于斯曼计划离开巴黎,搬到利古热。他打算建立一个天主教艺术家社区,包括查尔斯·玛丽·杜拉克(1862-1898)。他曾在《大教堂》中赞美过这位年轻画家。杜拉克在怀斯曼完成迁往利古格的安排前几个月去世,他决定留在巴黎。

除了他的小说,于斯曼还以他在《现代艺术》(L'Art moderne)(1883)和《某些》(1889)中的艺术评论而闻名。他是龚古尔学院的创始成员之一。作为印象派的早期倡导者,他欣赏古斯塔夫·莫罗和奥迪隆·雷东等艺术家。

视频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相关视频

欧亚研究 俄罗斯文学显然是东正教与俄罗斯社会现实相互对话的产物
罗马教皇和俄国东正教大牧首进行历史性会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