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苴力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苴力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坝子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9公里,全镇辖7个村委会,96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5.5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7673亩(水田:7549亩,旱地10124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有林地面积204603亩。24249人(2017年) ,农业户6571户24770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3‰。最高海拔2658米(五台村委会),最低海拔1400米(水田村委会),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700-710毫米。[1]

乡镇经济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包谷、烤烟、小麦、红花、啤大麦、洋芋、白芸豆、大豆;经果有柑桔、核桃、板栗;药材有苦良姜,板兰根。

新兴产业有泡核桃、蚕桑、小米辣、高山雨季白菜和日本甜柿。

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200万元,年财政收入424.87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0万元。兑付 各类欠款62.2万元。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555亩,总产1290.8万公斤。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元。

烤烟种植面积6650亩,完成烟叶收购量85万公斤(其中:出口备货9万公斤),均价11.54元(不含计划外)。

煤炭过磅量达31.45万吨,石灰石核定产量3.1万吨。个体企业纳税192.66万元。

2006年新植桑园3167亩、全年养蚕576张,平均产值每张994元,最高产值1442.44元。在五台村委会4个自然村试种优早4号雨季大白菜5.22亩,平均亩产值1895.9元,平均纯收入1483元。种植小米辣94.1亩,最高亩产值达4000元,平均亩产值1320元。

2006年,苴力镇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928万元,比上年增8.1%;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元,比上年增长6.3%;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13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678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

乡镇企业

年末乡镇企业534个,从业人员2400人。营业总收入18873万元,总产值14763万元,利润1669万元,完成税收250万元。[2]

文化教育

苴力镇有幼儿园6所,学生269人,教师12人。小学13所,教师102人,学生人数苴力完小672人,白云完小402人,

先锋完小516人,五台完小182人,栗子园完小224人,白邑完小176人,水田完小197人。中学1所,教师58人,有学生962人。各小学设有图书室、实验室、远教接收室;中学设有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远教接收室,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普及率100%,升学率100%。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事业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卓有成效,初中教育成绩显著。历年来,中考成绩名列前茅。2005年、2007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2007年中考普通高中上线137人,600分以上有19人。教育事业提升了该镇的对外形象,成为该镇有影响的品牌,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前来就读。全镇有文化站1个,藏书2000册,图书流通数量1000册,现无文化站办公用房。村级党员活动室15个,村文化活动室15个,但各活动室房屋陈旧,大多寄于村祠堂内,已成危房。有线电视覆盖率85%,广播覆盖率100%,通讯设施覆盖率100%。

学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99.01%,毕业率99.7%;中学巩固率99.01%。有私立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269人。个体私营诊所4个,医务人员4人,村卫生室7个,乡村医生23人,电视普及率85%。

人文地理

全镇风景名胜有五台大寺、苴力奎阁、同紫园,其中以五台大寺最有名。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集镇以东22公里,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随着寺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二月十五,五台大寺成为辐射弥渡、祥云、南华、魏山、南涧的佛教圣地。民国年间,普凤祥组织对五台大寺重修扩建,五台大寺达到了三阁挑五殿的空前规模,三阁挑五殿即:玉皇阁、王母阁、观音阁、大雄宝殿、老君殿、孔子殿、南星殿、北星殿。文革时期遭灭性毁坏,1992年被列为弥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和民间逐步进行恢复重建。[3]

特色产业

苴力镇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2003年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发展蚕桑2830.5 亩,2005年在白邑、栗子园发展336.5亩,2006年抓住小康村建设机遇,在苴力村委会发展田桑2633 亩。积极宣传巩固退耕成果政策和蚕桑产业的市场潜力,利用多种形式将养蚕技术、桑园管理技术宣传到每一户农户。切实加强现有5800亩桑园管理,计划养1200张。发展蚕桑协会1个,会员300人。

苴力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 苴力境内山脉地处阳坡,对开发山区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极为有利。在高寒冷凉区的五台、栗子园、白邑种植泡核桃10000多亩。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在苴力密祉郎示范种植美国山核桃50多亩,现挂果产生效益;在先锋种植沙糖桔150亩;在水田种植黑腰枣150亩;日本甜柿、杨梅200多亩;在苴力种植柑、橙2000多亩,中华冬桃780亩。[4]

资源环境

苴力镇加大以煤炭、石灰石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抓实了栗子园煤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1999年关停矿井93口,2000年关闭煤矿10矿24口井,2002年6月所剩煤矿全部通过省政府验收,到2005年底还有14矿,19对井,年产量达30万吨,石灰石产量达31万吨。经探明该镇无烟煤分布广,储量大,老鸹山等新矿区有待开发。年末乡镇企业534个,从业人员2400人。营业总收入18873万元,总产值14763万元,利润1669万元,完成税收250万元。

基础建设

五通情况 从2005年开工到2008年完成祥临公路国家重点项目,征地拆迁766.234亩,拆迁112户,改善了214国道沿线农村的交通环境。现有通各行政村的栗五公路、苴力至白云公路、白邑公路、先五公路。全镇通电率达92.5%、通水覆盖率达20.5%,电话覆盖率达36%,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6.8%。

能源建设 苴力镇全镇建沼气1022个,完成"一池三改"471口,安装太阳能数量83户204平方米,现有能源建设设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

环卫设施 镇内没有达标的公厕,缺乏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由于缺乏扶持,环卫设备落后,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集镇需求。

名胜古迹

苴力镇风景名胜有五台大寺、苴力奎阁、同紫园,其中以五台大寺最有名。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集镇以东22公里,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随着寺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二月十五,五台大寺成为辐射弥渡、祥云、南华、魏山、南涧的佛教圣地。民国年间,普凤祥组织对五台大寺重修扩建,五台大寺达到了三阁挑五殿的空前规模,三阁挑五殿即:玉皇阁、王母阁、观音阁、大雄宝殿、老君殿、孔子殿、南星殿、北星殿。文革时期遭灭性毁坏,1992年被列为弥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和民间逐步进行恢复重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