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苴力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苴力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壩子南端,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9公里,全鎮轄7個村委會,96個自然村,13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95.5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7673畝(水田:7549畝,旱地10124畝),人均耕地面積0.7畝。有林地面積204603畝。24249人(2017年) ,農業戶6571戶24770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5.3‰。最高海拔2658米(五台村委會),最低海拔1400米(水田村委會),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1℃,年降雨量700-710毫米。[1]

鄉鎮經濟

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包穀、烤煙、小麥、紅花、啤大麥、洋芋、白芸豆、大豆;經果有柑桔、核桃、板栗;藥材有苦良姜,板蘭根。

新興產業有泡核桃、蠶桑、小米辣、高山雨季白菜和日本甜柿。

200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4200萬元,年財政收入424.87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600萬元。兌付 各類欠款62.2萬元。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555畝,總產1290.8萬公斤。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元。

烤煙種植面積6650畝,完成煙葉收購量85萬公斤(其中:出口備貨9萬公斤),均價11.54元(不含計劃外)。

煤炭過磅量達31.45萬噸,石灰石核定產量3.1萬噸。個體企業納稅192.66萬元。

2006年新植桑園3167畝、全年養蠶576張,平均產值每張994元,最高產值1442.44元。在五台村委會4個自然村試種優早4號雨季大白菜5.22畝,平均畝產值1895.9元,平均純收入1483元。種植小米辣94.1畝,最高畝產值達4000元,平均畝產值1320元。

2006年,苴力鎮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928萬元,比上年增8.1%;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元,比上年增長6.3%;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1305萬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67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0%。

鄉鎮企業

年末鄉鎮企業534個,從業人員2400人。營業總收入18873萬元,總產值14763萬元,利潤1669萬元,完成稅收250萬元。[2]

文化教育

苴力鎮有幼兒園6所,學生269人,教師12人。小學13所,教師102人,學生人數苴力完小672人,白雲完小402人,

先鋒完小516人,五台完小182人,栗子園完小224人,白邑完小176人,水田完小197人。中學1所,教師58人,有學生962人。各小學設有圖書室、實驗室、遠教接收室;中學設有音樂教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語音室、光盤播放室、遠教接收室,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普及率100%,升學率100%。隨着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育事業綜合水平明顯提高。學前教育已經普及,義務教育卓有成效,初中教育成績顯著。歷年來,中考成績名列前茅。2005年、2007年中考成績全縣第一,2007年中考普通高中上線137人,600分以上有19人。教育事業提升了該鎮的對外形象,成為該鎮有影響的品牌,吸引了大量外地學生前來就讀。全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2000冊,圖書流通數量1000冊,現無文化站辦公用房。村級黨員活動室15個,村文化活動室15個,但各活動室房屋陳舊,大多寄於村祠堂內,已成危房。有線電視覆蓋率85%,廣播覆蓋率100%,通訊設施覆蓋率100%。

學齡兒童入學率99%,鞏固率99.01%,畢業率99.7%;中學鞏固率99.01%。有私立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269人。個體私營診所4個,醫務人員4人,村衛生室7個,鄉村醫生23人,電視普及率85%。

人文地理

全鎮風景名勝有五台大寺、苴力奎閣、同紫園,其中以五台大寺最有名。五台大寺位於苴力集鎮以東22公里,明朝初年,照正法師帶領眾僧侶來到五台山,徒手建蓋五台大寺,隨着寺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二月十五,五台大寺成為輻射彌渡、祥雲、南華、魏山、南澗的佛教聖地。民國年間,普鳳祥組織對五台大寺重修擴建,五台大寺達到了三閣挑五殿的空前規模,三閣挑五殿即:玉皇閣、王母閣、觀音閣、大雄寶殿、老君殿、孔子殿、南星殿、北星殿。文革時期遭滅性毀壞,1992年被列為彌渡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和民間逐步進行恢復重建。[3]

特色產業

苴力鎮穩步推進蠶桑產業發展 2003年結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發展蠶桑2830.5 畝,2005年在白邑、栗子園發展336.5畝,2006年抓住小康村建設機遇,在苴力村委會發展田桑2633 畝。積極宣傳鞏固退耕成果政策和蠶桑產業的市場潛力,利用多種形式將養蠶技術、桑園管理技術宣傳到每一戶農戶。切實加強現有5800畝桑園管理,計劃養1200張。發展蠶桑協會1個,會員300人。

苴力鎮大力發展經濟林果 苴力境內山脈地處陽坡,對開發山區經濟、發展多種經營極為有利。在高寒冷涼區的五台、栗子園、白邑種植泡核桃10000多畝。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在苴力密祉郎示範種植美國山核桃50多畝,現掛果產生效益;在先鋒種植沙糖桔150畝;在水田種植黑腰棗150畝;日本甜柿、楊梅200多畝;在苴力種植柑、橙2000多畝,中華冬桃780畝。[4]

資源環境

苴力鎮加大以煤炭、石灰石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抓實了栗子園煤礦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1999年關停礦井93口,2000年關閉煤礦10礦24口井,2002年6月所剩煤礦全部通過省政府驗收,到2005年底還有14礦,19對井,年產量達30萬噸,石灰石產量達31萬噸。經探明該鎮無煙煤分布廣,儲量大,老鴰山等新礦區有待開發。年末鄉鎮企業534個,從業人員2400人。營業總收入18873萬元,總產值14763萬元,利潤1669萬元,完成稅收250萬元。

基礎建設

五通情況 從2005年開工到2008年完成祥臨公路國家重點項目,征地拆遷766.234畝,拆遷112戶,改善了214國道沿線農村的交通環境。現有通各行政村的栗五公路、苴力至白雲公路、白邑公路、先五公路。全鎮通電率達92.5%、通水覆蓋率達20.5%,電話覆蓋率達36%,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6.8%。

能源建設 苴力鎮全鎮建沼氣1022個,完成"一池三改"471口,安裝太陽能數量83戶204平方米,現有能源建設設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匹配。

環衛設施 鎮內沒有達標的公廁,缺乏垃圾和污水處理廠。由於缺乏扶持,環衛設備落後,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集鎮需求。

名勝古蹟

苴力鎮風景名勝有五台大寺、苴力奎閣、同紫園,其中以五台大寺最有名。五台大寺位於苴力集鎮以東22公里,明朝初年,照正法師帶領眾僧侶來到五台山,徒手建蓋五台大寺,隨着寺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二月十五,五台大寺成為輻射彌渡、祥雲、南華、魏山、南澗的佛教聖地。民國年間,普鳳祥組織對五台大寺重修擴建,五台大寺達到了三閣挑五殿的空前規模,三閣挑五殿即:玉皇閣、王母閣、觀音閣、大雄寶殿、老君殿、孔子殿、南星殿、北星殿。文革時期遭滅性毀壞,1992年被列為彌渡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和民間逐步進行恢復重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