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茨维塔耶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茨维塔耶娃)外文名称(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
出生 1892年10月8日
莫斯科
国籍 俄罗斯
职业 诗人
知名于 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
知名作品里程碑
魔灯
生活,我的妹妹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1]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1892-1941年,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

人物生平

幸福童年

茨维塔耶娃于1892年10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凡·弗拉基米诺维奇·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利亚· 阿列克谢罗夫娜(婚前姓氏为缅因)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除音乐熏陶以外,母亲还给孩子们讲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逐渐滋长了对诗歌的信念:"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正是在"音乐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1906年秋天进入女子寄宿学校以后,茨维塔耶娃开始深入地阅读十九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作品,如普希

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的诗歌,重温童年时妈妈灌输到耳朵里的韵律和节奏,接触到歌德、海涅和其他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灵魂深处滋生了终生不衰的浪漫精神。像许多同龄少女一样,这个阶段的茨维塔耶娃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满怀对现实生活的叛逆渴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据说,她爱上了一位大学生尼伦德尔,为他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而对方表现出的冷漠使其痛不欲生。于是,她买了一把手枪,到一家曾经上演过她心爱的法国作家罗斯坦的戏剧《雏鹰》的剧院自杀,幸亏枪内装上的是一颗哑弹,才没有酿成悲剧,但由此也可见出诗人孤傲、刚烈、极端的性格。 [2]

崭露诗坛

根据茨维塔耶娃的自述,她六岁时便开始诗歌练习,此后一直没有中断。1910年,这位18岁的少女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它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的关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勃柳索夫从中看到了象征主义的遗风,古米廖夫则为其中所流露出的日常性关注而欣喜,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阿克梅主义的创作原则--让玫瑰自己来叙述玫瑰;至于沃洛申,除了对这部"年轻而幼稚的书"加以鼓励外,还亲自拜访了诗集的作者,这一举动成了他们真挚友谊的开始。在这部诗集中,茨维塔耶娃几乎是无意识地实践着她后来所遵循的一个创作原则:"地球上人的唯一责任--便是整个存在的真理"。她把生命当成寻找真理的启示,而将写作认做通向真理的道路。

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嫁给了一名民粹派分子的后代--谢尔盖·艾伏隆,并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但是,这本诗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好评,阿克梅诗人、"诗人车间"的成员戈罗杰茨基和古米廖夫作出了不太友好的评价,而她素来敬重的勃柳索夫也流露了明显的失望情绪。对此,茨维塔耶娃的反应是:"我如果是车间的成员,他们就不会如此辱骂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加入车间"。她认为,诗人应该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束缚的。果然,她不仅一直没有成为阿克梅派的成员,甚至独立于所有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外,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等保持着恰切的距离,尽管她与这些流派中的许多人都有私交来往。这种游离状态自然给她的生活和写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但对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却大有裨益。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诗集《摘自两本书》中这样写道:"我的诗行是日记,我的诗是我个人的诗。"

彼得堡之行

在俄罗斯诗歌的历史上,上自"文学之父"普希金,下迄"白银时代"诸诗人,彼得堡以其美丽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一直受到诗人们的青睐,以至于被看作俄罗斯诗歌的象征。1916年冬天,茨维塔耶娃有过一次彼得堡之行。这次旅行成了她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彼得堡作为诗歌之母,仿佛以阴柔的力量孕育了她在诗歌中歌颂"阳刚的"莫斯科的意识。她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莫斯科诗人的价值,决心要像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热爱彼得堡似地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莫斯科。为此,她写下了组诗《莫斯科》,莫斯科有她熟悉的博物馆、熟悉的音乐厅、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树林、熟悉的广场与教堂,而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的肋骨承受着一切",那是她的诗歌之根,也是她介入生活的出发点。

阿赫玛托娃在她的心目中,是"缪斯中最美丽的缪斯",是"金嘴唇的安娜"(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式的智慧

女性),她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叹息",她为此要献给阿赫玛托娃"比爱情更永恒"的礼物,亦即诗人自己的心灵,然后,像一名两手空空的乞丐似地离开。不过,与对勃洛克的崇拜不同的是,茨维塔耶娃向阿赫玛托娃投去的是一位天才诗人对另一位天才诗人的敬意,她们之所以能成为"星星"、"月亮"和"天堂的十字架",是因为都是"大地的女人"。

艰难时期

20世纪20年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茨维塔耶娃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加诸其身的困厄。1917年,丈夫艾伏隆应征入伍,一去便杳无音讯。1919年秋,走投无靠的茨维塔耶娃不得不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库恩采夫育婴院。不久,重病的大女儿阿利娅被送回了家,可是,小女儿伊利娜却不幸饿死在育婴院中。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她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诗歌写作,或许,此时的写作已经成了她排遣孤独与贫困最重要的手段。写作的成果之一,就是1921年所出版的诗集《里程标》。在这部诗集中,她集中地描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不过,这些诗歌与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多地是掺合进了生活的苦涩,流露着对未卜的前途的忧虑,以及灵魂深处冲撞不已的渴望、追求、欲望、困惑和矛盾 。

1922年,艾伏隆随着溃败的弗兰克尔军队流亡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因对白军的行为感到失望,脱下军装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在得知丈夫犹在人世的消息后,茨维塔耶娃被获准出国团聚。 [3]

柏林时期

出国之初,她来到了德国的柏林。当时的柏林是俄罗斯侨民文化的中心之一。她在那里见到了叶赛宁、安·别雷和鲍·帕斯捷尔纳克,后者新近出版的一部诗集《生活,我的妹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柏林时期是茨维塔耶娃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她出版了《别离》、《天鹅营》、《手艺》等诗集。此外,还创作了几部叙事诗,如《山之歌》、《终结之歌》、《空气之歌》、《捕鼠者》等。

无疑,在俄罗斯诗歌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天才诗人那一类型,综观她的整个创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没有丝毫的匠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因此忽视过诗歌的技术层面,恰恰相反,她比很多平庸的诗人都更重视技术的存在。她深深地懂得,没有手艺,人们就不可能化平淡为神奇,不可能在尘世的生活中创造出艺术,因为,"上帝与构思同在!上帝与虚构同在!"。

对手艺的重视使得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的作品节奏铿锵,意象奇诡,充满了大量的破折号、问号、惊叹号和省略号;上述特点以及那些不完整的句式,往往在词与词、句和句之间造成很大的跳跃性,使得她的一部分作品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但是,读者倘若能够剥开隐晦的语义外壳,细细品味一下其中含纳的深意,便不难顺着技术的线索走向精神的深宫,从而感悟这位命途多舛的女诗人对生命本质所作的特殊诠释,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同情和共鸣。

迁居巴黎

1925年秋天,茨维塔耶娃夫妇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莫尔迁居到巴黎。白俄侨民界在表示了最初的欢迎以后,便觉得她的诗歌"内容似乎是我们的,而声音却是他们的",认为是"非我族类"而开始对她予以排斥和打击。不久,由于茨维塔耶娃流露了某种亲苏倾向,对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出好感以后,她的处境更是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我在这里是多余的,而回到那里又不可能。"这一时期,孤独、贫穷、对祖国的怀念,成了她创作中最主要的主题,它们集中体现在1928年出版的诗集《俄罗斯之后》中。

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推荐和介绍,茨维塔耶娃于1926年春天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于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段奇异的三角恋爱。这种由通信而建筑起的恋情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著名的佳话,他们停留在纸片上的亲吻和拥抱,字里行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再一次为人类由情欲向精神皈依,为生命超越死亡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茨维塔耶娃的这种激情在其后所写的、献给里尔克的一篇散文中积淀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性。在这篇文章中,茨维塔耶娃开篇便说道:"每一个人的死,都必定融入到别人之死的行列,都必定在死亡之列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先逝者由于后逝者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活的长链。诗人以对死亡的思考,触及了生命的隐秘联系,把人们送回到了生的境界。"莱纳,我被你的死亡吞噬了,也就是说,我把迄今为止我所忍受的一切亲人的死都与你的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母亲那高傲的死,还是父亲那异常令人感动的死,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死"。我们不难发现,充盈在这段文字中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来源于诗人的使命感:世界病了,它需要输血,而与拥有同一血缘的是我们的诗人,诗人输出了他的血,之后便死去了。上述便是茨维塔耶娃通过《你的死》一文告诉我们的死之"净重"。 [4]

散文创作

三十年代是茨维塔耶娃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形成这一高峰最直接的原因是,诗歌不可能像其他体裁那样在侨民文化界"畅销",它先天的贵族气息使其只能服务于少数的知识精英,而散文的"流通性"则可以顺利地"大众化",进而"化大众",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获。正如诗人略带自嘲地说道:"侨居使我成了一名散文作家。"另外,对一个诗人而言,在高强度的诗歌写作之后,能有一个匀速的"散文"阶段,也不失为"百米冲刺"后的"缓冲",可以在休养生息中得到能量"再集聚"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散文并非随意之作,其中的一些名篇,如《劳动英雄》、《一首献诗的经过》、《记忆之井》(直译为《关于生者的生动印象》)、《诗人与时代》、《被俘的灵魂》、《诗人论批评家》、《普希金和普加乔夫》等,记述了关于勃柳索夫、曼杰什坦姆、沃洛申、别雷等"白银时代"著名诗人的印象,它们以随笔的形式阐述了她对生活的思考,对艺术和诗歌的一些深思熟虑,尽管叙述的是他们,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歌的血液在散文的脉管里的流动。

在茨维塔耶娃众多的散文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自传。它们由十六篇回忆文章组成,包括《母亲与音乐》、《我的普希金》、《老皮门的房子》、《未婚夫》、《中国人》,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你的死》等。在《我的普希金》中,诗人描述了她走进普希金的心路历程,以一个现代诗人的激情向本民族的经典诗人表示了由衷的敬意。童年时代,她便形成了一个纯粹诗人性质的印象:丹特士之所以会和普希金决斗,并将后者杀死,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丹特士不会写诗。从此,她在幼小的心灵里,便将世界划分为诗人和大众两大类,她本人则倾向于诗人一边,把诗人作为保护的对象。而在对普希金的解读中,茨维塔耶娃也显露了一个诗人的敏锐,她以独特的慧眼指出,普希金一生最爱的女人是他的奶妈,那个不像女人的女人。他对奶妈说过的话是人世最温柔的语言,他不曾把这样语言呈献给任何别的女人。与普希金一样,茨维塔耶娃从事写作时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自由"。因此,在阐述前辈诗人的名诗《致大海》时,她表现出了深刻的洞察力:"自由的自然力"并不是大海,而是诗本身,那是人们永远无法舍弃的诗。 [5]

返回苏联

像许多俄罗斯侨民一样,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却的乡愁,

与此同时,白俄侨民界的狭隘和虚伪更令诗人感到不屑与之为伍。1939年6月,茨维塔耶娃携带儿子返回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期回国的女儿阿利娅被捕,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逮捕,后被枪决。这段时期,由于丧失了发表自己作品的可能,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到了诗歌翻译中。茨维塔耶娃的翻译十分严谨,她的翻译原则就是,一定要使笔下的文学作品获得它的文学性,否则,宁可不拿去发表。显然,她要以这样态度来换取口粮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她不得不经常兼做一些粗活,如帮厨、打扫卫生等补贴家用。

在自传中,茨维塔耶娃陈述道:"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她的一行诗句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注解:"她等待刀尖已经太久"!命运似乎也在为她的信念推波助澜。1941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和唯一的亲人--儿子莫尔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正是在这座小城,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诗人茨维塔耶娃期望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8月31日,绝望中的她自缢身亡。她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小莫尔,请原谅我,但往后会更糟。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狂热地爱你。你要明白,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请转告爸爸和阿利娅--如果你能见到的话--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爱着他们,请向他们解释,我已陷入了绝境。"

茨维塔耶娃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勇敢、豪爽、自信、酷爱艺术,是诗人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和没有保护、没有同情的孤独,紧张地进行创作,"在不该笑的时候"发出爽朗的笑声。1941年8月31日,在孤立的,极端痛苦中,诗人自缢身死,结束了一场永远令人感伤的悲剧。

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她以爱情为主旋律,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书写,表现出俄罗斯传统女性特有的诗意和柔情。她本身就是一部绝妙的诗歌。 个人生活

为爱而活

茨维塔耶娃首先是一个疯狂的女人,雌性这一性征天然地决定她女人的天性,追求肉体赠予人的天然的愉悦;其次才是不羁的诗人,将爱情幻化为信念,不断追求爱情,正是作为诗人的诗性。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自小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她接触的第一部普希金作品是《茨冈人》,她由此接受一个全新的词--爱情。普希金的爱情观传染给了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与这个神秘的词汇纠缠不清。她为爱情而活着,大胆追求爱情,并因此写出或凄美或激越的诗歌,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茨维塔耶娃对十月革命很反感,这并不是她不理解俄罗斯而不接受革命,而是由于她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一下子意识到"革命即暴力",所以不接受。然而正是女诗人对十月革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艾伏隆一直反对沙皇专制政体。1917年11月,反对暴力革命的茨维塔耶娃却亲自把丈夫送往白卫志愿军,使之成为沙皇专制政体的捍卫者,也因此同艾伏隆失去联系。1922年春,她带着女儿投奔在巴黎就读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期间,茨维塔耶娃虽过着落魄的生活,但时刻未忘精神生活:追求爱情。她追求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一度使她那忍隐有余的丈夫艾伏隆也无法承受。还有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等世界名人留下有趣的情感史。 [6]

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十分重视心灵之爱。这一点在她处理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关系时,可窥视到她内心世界。茨维塔耶娃在致里尔克的信中说:"我不是活在自己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的。"并且她挑明自己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反对"把对方举起,就近唇边--一口一口地啜饮"的肉体之爱。 同样性质的信是她在致瓦洛申的信:"我有一种无法医治的完全孤独的感觉。旁人的肉体是一堵墙,阻碍我窥视他的心灵。噢,我多么恨这堵墙啊!"可过了几个月后她又在给瓦洛申的信中说:"我主

要的热情是同人倾心交谈,可性爱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钻进对方的心灵。"

茨维塔耶娃承认爱情有追求肉体层面的淫欲,但是她还是强调真正的渴望还是心灵的交融,肉体的结合正是她达到心灵交融的必然桥梁。于是,她疯狂追求爱情时渴望与对方的肉体融合在一起,并且生下新的生命--"儿子"。因此,她不仅渴望与罗泽维奇生儿子,而且渴望同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生"儿子"。这里"儿子",即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要,又是她诗性的体现,是诗的"生命"。爱情到底需要灵肉之分还是灵肉相融?女诗人在这个难题面前踌躇着、选择着,也正是如此种种独特于别人的感受,女诗人把之化为诗歌的形式与人见面。她的诗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 茨维塔耶娃自杀后,女诗人随着肉体一同毁灭了,然而诗歌依然放射光芒。纵观女诗人的一生,我们只能试图对待诗那样,去理解、甚至去爱戴她!

个人诗选

我的日子

我的日子是懒散的,疯狂的。

我向乞丐乞求面包,

我对富人施舍硬币。

用光线我穿过绣花针眼,

我把大门钥匙留给窃贼,

以白色我搽饰脸色的苍白。

乞丐拒绝了我的请求,

富人鄙弃了我的给予,

光线将不可能穿越针眼。

窃贼进门不需要钥匙,

傻女人泪流三行

度过了荒唐,不体面的一日。

(绿豆 译)

诗歌在生长

诗歌以星子和玫瑰的方式生长,

或好似那不曾为家人所期望的美人。

对于所有的花环和最高荣耀

一个答案:它从那儿到达我这里?

我们在睡,忽然,移动在石板上,

天国那四瓣的客人出现。

噢世界,捉住它!通过歌手-在睡梦中-被打开了

星子的规则,花朵的公式。

(绿豆 译)

我的窗户

我的窗户非常的高。

你将不可能以你的手指够着它。

仿佛是我阁楼墙上的十字架

太阳已开始在徘徊逗留。

窗栏正如一个精致的十字形。

宁静。- 尽管不朽。

我想象它仿佛就是我

被安葬在天国中。

(绿豆 译)

我体内的魔鬼

我体内的魔鬼没有死去,

他活着,活得很好。

在肉体中仿佛在监禁中,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单人牢房,

世界不过是在高墙之内。

出口由刀斧组成。

("整个世界就是个舞台,"

演员夸夸其谈。)

那个蹒跚的小丑

不是个爱开玩笑的人:

在肉体中仿佛享有荣耀,

在肉体中好似身穿官制袍服。

愿你活到永恒!

珍惜你的寿命。

唯独骨子里的诗人

如同生活在谎言中。

不,我雄辩的兄弟,

我们已不会有多少趣事。

在肉体中就象身披

父亲的睡服

我们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我们枯萎在温情中。

在肉体内如同圈进牛栏,

在自我中好似身处锅炉。

奇迹在消逝

我们不去认领。

在肉体中仿佛落进沼泽。

在肉体中好似埋入地窖。

在肉体内仿佛就是在最遥远的

流放中。它在枯萎。

在肉体内如同身陷一个秘密。

在肉体内就仿佛卡在一张

铁面具的钳中。

(绿豆 译)

刀刃

在我俩之间躺着一把双面刃。

誓言将在我们的思想里生存……

但是热情的姐妹们在这里!

但是兄弟般的激情在这里!

是如此一个混合物

风中的大草原,和嘴唇吹拂

中的深渊……剑,拯救我们

远离我俩不朽的灵魂!

剑,摧折我们又刺透我们,

剑,处死我们,但是懂得,

有如此般真理的极至

存在,如此一片屋顶的边缘……

双面刃在播种不和?

它也将人们聚拢!在海岬开凿一个洞,

将我们聚拢,恐惧中的守护者。

伤口插入伤口,软骨刺入软骨!

(听!如果一颗星,在陨落……

不是为了一个,从船上坠入大海

的孩子的许愿……这里是海岛,

为每一个和每份爱情的海岛……)

一把双面刃,倾入

蓝色,将变成红……我们揿按

双面刃插入自身,

最好是躺下!

这将是个兄弟般的伤口!

以此方式,在群星下,没有任何

罪恶……仿佛我俩是

两兄弟,为一把剑所焊接在一起!

(绿豆 译)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

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

我从昏沉的屋里走上--街。

人们想的是:妻,女,--

而我只记得一个字:夜。

为我扫街的是七月的--风。

谁家窗口隐约传来音乐--声。

啊,通宵吹到天明吧--风,

透过薄薄胸壁吹进我--胸。

一棵黑杨树.窗内是灯--火,

钟楼上钟声,手里小花--朵,

脚步啊,并没跟随哪一--个,

我是个影子,其实没有--我。

金灿灿念珠似的一串--灯,

夜的树叶味儿在嘴里--溶。

松开吧,松开白昼的--绳。

朋友们,我走进你们的--梦。

(飞白 译)

像这样细细地听

像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

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

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朵

小花.直到知觉化为乌有。

像这样,在蔚蓝的空气里

溶进了无底的渴望。

像这样,在床单的蔚蓝里

孩子遥望记忆的远方。

像这样.莲花般的少年

默默体验血的温泉。

……就像这样,与爱情相恋

就像这样,落入深渊。

(飞白 译)

无题诗三首

(一)

我乐意生活地毫无瑕疵,又简单。

象一部日历--一柄钟摆--一个太阳。

一种精妙比例的世俗隐逸者,

明智如同每件上帝的创造物。

明白精神是我的伴侣,精神又是

我的向导。

未经通告的进入,如一线光,一瞥注视。

如我所描写的去生活:简洁,无暇纰--

上帝指定的方式,但朋友不会。

(二)

我的血管猛然被砍开:无法遏制,

不能回复,生命向前喷涌。

稳稳拿住您的碟和碗!

每只碗很快将会太浅,

碟子太平扁。

漫过边沿,远远地

渗入黑暗的泥土,去肥沃莠草。

不可逆转,无法遏制,

不能回复,诗歌向前喷涌。

(三)

用这只手,海员以它

曾在方圆数百里吹响号子, 用这只手,它曾在夜间伪造颂歌,

象一个文盲,我划下X。

如果那还不够,我预先同意!

将它俩都剁下,因此在夜间,

喷涌着,愉悦的红色巨浪

将淹湮墨水的小河!

(绿豆 译)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着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着,颤抖着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社会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