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万壑松风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壑松风图
图片来自ifuun

万壑松风图[1]宋朝画家李唐所绘之绢本画轴,纵长188.7公分,横宽139.8公分。被认为是衔集两宋画风精华为其大成之山水画杰作。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不齐的插云尖峰。岗峦、峭壁,好像有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前后群山的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

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林,若隐若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深幽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一线瀑布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年),李唐已经是76岁了。尽管如此高龄,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

创作背景

宋代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但被后晋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能收回。国家统一了,但疆土和汉、唐相比,大大地缩小了,宋人在感情上总有怏怏之状,宋统治者没有“四方之志”,对辽、西夏、金人的侵扰又无能为力,经常丧师失地,以致对外族侵略者由“奉之若骄子”“敬之若兄长”乃至最后“事之若君父”。宋人的内心长期以来被表面繁荣的虚假所迷惑。但当时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和艺术家则表现为特别悲壮激昂,忧愤抑郁。李唐即是其典型。

艺术分析

主题

李唐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在他心中奔跃着爱国的热血,在他思想中,想的是复国大计,他的情绪是刚猛的,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刚性的线条,急促的顿挫,猛烈的大斧劈皴,而不是柔弱的清淡的萎靡的线条。《万壑松风图》实则以强烈的笔触,表现着他内心无法掩饰的复国情怀,外在的安静阻挡不住内在的炽热,万壑松风,蕴涵着巨大的能量——特定时代的情感积蓄。

构图

《万壑松风图》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采取远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构图方法,突出主峰,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画中主峰布置于画幅中央,左右伴随着高低错落的云峰。正应了画论“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赴”。这样则表现为作品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

墨色

《万壑松风图》整幅的用墨浓黑深沉,具有北宋人“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施以淡墨罩染,使整个山体的景色和谐统一。树叶用大块深浓色渍染、又以淡墨冲之显得浓密苍郁。其中每个石块之间的墨色都有细微的过渡性变化,从而形成若有若无的立体感,所以染色的时候花青赭石分染,墨色罩染,最后用石青或者石绿薄薄地罩一层,体现山石铁青色的质感。

技法

《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无论其外轮廓还是皴笔都较前山模糊,从而拉开两山的空间距离。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为表现“万壑松风”之境,画家不仅刻意设置了中间一片苍劲松林,画面的其他位置也置以各种长松,与主体松林产生呼应。所不同的是,此二片松树形态更多摇之美,在处理上画家主要通过松叶的外表的参差来求其节奏之美。

参考文献

  1. 万壑松风图,国立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