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蒲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蒲剧
蒲剧
知名于 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西梆"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1]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河南古陕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蒲剧[2]

外文名称;hanxi Opera

别名;乱弹戏蒲州梆子

地位;山西四大梆子之首、梆子戏鼻祖

流行区域;晋、陕、甘、青、宁、内蒙古

申报地区;山西省运城市

历史沿革

历史渊源

一说胚胎于晋南和陕西东部民间的锣鼓杂戏(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陕州(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

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证。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赏识。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康熙至乾隆时,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咸丰、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

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和白长命合演《鞭打芦花》[3]

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后两个剧种始逐渐分道发展。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天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

清末民国

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是蒲州梆子又一个重要繁盛时期。尽管由它派生的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与京梆子(今河北梆子)早已独立成材,枝繁叶茂,它自己却仍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在蒲州、平阳地区,梆子戏成为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精神食粮;赛神祭祀用优,喜、寿、庆典用优,官衙饮宴用优,集市贸易用优,连殡葬、服丧、祭祖也用优。

这一时期,南路派因其比较典雅文静而渐遭冷落,西路派则以火爆刚烈而倍受宠爱,两派逐渐合而为一。乐队构成也有了两个重大变化:早期的主奏乐器二股弦被呼胡所取代,三股弦也让位于活泼脆亮的笛子。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行艺艰难,"一拨儿去西安,一拨儿上北山,走不动的就地演"。杨登云、孙广盛、彭福魁、王存才、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西安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进入剧场演出;张金榜、宋友梅、曹福海、张庆奎、牛俊杰、郭德有等在吕梁山国民党统治区组成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第一、二、五队,纳入阎锡山军政组织活动;一些艺人则在沦陷区挣扎糊口。[4]

此外,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有解放剧社和太中蒲剧团,在革命圣地延安则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所有这些表演团体,除主要演出传统戏以外,大都兼演一些新编历史剧和配合时事的现代戏。例如革命根据地的蒲剧团便都排演过墨遗萍在延安创作的《正气图》、《胜败图》及马健翎编剧的《血泪仇》。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蒲州梆子重振雄风,

不仅在晋南各县建立了三十多个专业剧团,五十的代初,太原市也成立了蒲剧学社并从西安接回了王秀兰等一批艺人组成大众蒲剧团,后移归晋南地区改建为晋南蒲剧院。河南省灵宝、卢氏、陕县、陕西省延安、子丹、安塞,甘肃省定西地区等也都有专业剧团。省内外剧团总数达四十多个,从业人员三千多名。[5]

1950年以后,远适西安的名老艺人相继返回晋南,成为蒲州梆子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晋南蒲剧院涌现了阎逢春张庆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等五大名演员,艺术方面有了超越前人的发展:王秀兰[6]的《烤火》、《杀狗》、《表花》,阎逢春的《跑城》、《杀驿》,杨虎山的《吃草》,张庆奎的《观阵》,筱月来的《白龙关》,田郁文的《杀狗》、《送女》等等,都有人所不及的绝活儿,常使省内外观众叹为观止。

唱腔则由于不少名家长期与西安乱弹接触甚至兼演之,使蒲剧唱腔有了一些秦腔韵味。伴随五大名演员成长的是长期与他们合作、为他们服务的一批编、导、音、美创作人员,对蒲剧艺术的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几位艺术资料的建设者对蒲剧各种资料的积累与整理,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创作人员通力合作,先后整理改编了《薛刚反唐》、《意中缘》、《燕燕》、《窦娥冤》、(已摄成影片)、《三家店》、《麟骨床》、《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创作了《白沟河》、《港口驿》[7]等新编古代戏和《结亲记》、《蛟河浪》、《向阳坡》等现代戏,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文革期间

"文化大革命"前后,杨虎山、筱月来、阎逢春、张庆奎相继谢世。王秀兰、田郁文硕果仅存,也都转入传艺授业,息影舞台。越过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断裂,一批新秀涌现出来,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武俊英在新绛蒲剧团,师从筱兰香(田郁文),工闺门旦,学中路梆子与豫剧之柔婉以唱蒲州梆子,一改传统肃杀直朴之风,启一代新声,受到普遍赞誉。

传统剧目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

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8]﹑《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9]。想流传在山西晋南。[10]

现状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梆子戏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蒲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世纪70年代末,蒲剧度过了"文革"劫难而获得新生。各届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以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战略措施,迅速涌现出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任跟心、郭泽民等一批蒲剧青年表演艺术家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蒲剧艺术教育这块园地,又先后有多个蒲剧幼苗获全国戏剧"小梅花奖",并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蒲剧正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期。

濒危状态

濒危的主要原因,有投入不足,戏曲教育滞后,保护措施乏力、继承、创新意识不强等。

剧种目前的状况是:

1.创作、研究人才严重匮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岁月,每个剧团基本都编导演音美各类人才俱全,如今各县剧团基本没有专职编剧、导演,就连蒲剧的最高创作、研究机构蒲剧院,艺术创作的各部类也缺乏有创造力的人才。

2.剧团逐年减少,市场不断萎缩。临汾市17个县市,目前只有五六个剧团在活动,大多数或早已瘫痪或不能常年演出。加上其他娱乐形式竞争,观众仍在流失。

3.表演人才短缺。近几年为戏曲培养后续人才的戏校招生困难,许多剧团表演人才老化,无有生力量充实,因而剧目不易更新,艺术难以提高,在艰难维持。

4.挖掘、抢救传统遗产缺乏资金。蒲州梆子表演多有绝活,有的因老艺人去世或传统剧目多年不上演而失传或将要失传。早有组织传承的计划,因无资金而搁浅。

5.民间剧团难以存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断有民间剧团产生,却因缺乏支持不能长久,小型的民间剧团只有附寄于诞辰、丧葬习俗才能存活。

视频

芮城蒲剧团《薛刚反唐》

蒲剧《窦娥冤》王秀兰

蒲剧杨门女将

参考资料

  1. 晋剧五行:红黑生旦丑戏剧网>乐,发布时间;2012-11-09 09:03
  2. 蒲剧 戏剧网,发布时间;2008-12-22 06:08
  3. 戏剧类:蒲州梆子 来自网络,发布时间;2013年09-06-08
  4. 蒲剧精英孔向东,运城人的骄傲 商丘新闻新起航,发布时间;2019-03-21 16:18
  5. 蒲剧【孙安动本】 摄影部落,发布时间;2015-06-29
  6. 蒲剧《杀狗》王秀兰版诵试听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 2016年12月04日
  7. 万荣县蒲剧团《港口驿》选段 晋风蒲剧网,发布时间;2018-01-24 10:31
  8. 芮城蒲剧团《薛刚反唐》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
  9. [https://v.qq.com/x/page/j050393n1lt.html 蒲剧《窦娥冤》王秀兰 ]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2日
  10. 蒲剧大全完整版100部 吹月网,发布时间;2017/9/1 22: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