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蓉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蓉江街道位于赣州市南康区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323国道穿境而过,距105国道、京九铁路0.5公里,距赣州黄金机场仅半个小时车程。街道市场繁荣,商贾云集,经济活跃,有享誉省内外的成衣市场和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是南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总面积39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下辖8个社区、11个行政村。[1]

简介

蓉江街道办事处位于南康区中心,是南康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9平方公里,下辖苏步西街、苏步东街、泰康西路泰康中路、金赣、东门、西门、岭背、金赣西和金赣北等10个居委会,叶坑、洋坝、莲花、大树、稍江、西华、华山、苏茅、岭下、麻田、桥口等11个村,常住人口17万人。[2]

蓉江http://img.youtx.com/guide/201306/18/588/f77f3d764ee3b392650f57ec8f3ee4e2.jpeg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游天下网

历史沿革

以驻地村命名。1929年始设蓉江镇,1958年建红旗公社,1959年名蓉江公社,1961年复设蓉江镇。1997年,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东街、西街居委会和东门、西门、岭背3个行政村。2003年,撤销蓉江镇、金鸡镇和西华乡,调整设立蓉江街道、东山街道。

优势

蓉江街道办事处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经济活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境内有享誉省内外的南康成衣市场和全省纳税明星企业赣南卷烟厂,各类商场、店铺鳞次栉比,拥有个私企业3606家。蓉江街道在致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的同时,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已形成食品、服装、家具、矿产品四大支柱产业,以蔬菜、生猪、花卉为主的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并涌现出一大批米面、粮油、腐竹等农产品加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桥口村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华山、莲花、西华等村面积超千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涌现较大规模的花木场3个,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120多户。

蓉江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对接长珠闽、融入主城区"的主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在农村大力实施"五新一好"(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城区着力开展"三城"(省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同创活动。通过着重在各村全面铺开"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100%的村实现了通水泥路、70%的村开通了公交车,并有4个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去年以来,蓉江街道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改建无塔式电动水井和水冲式户厕,50%的农户已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该街道还大力提升农村的文化品味,兴建羽毛球场、健身小广场、休闲小花园等运动休闲场所7个,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文明进步的生态新村脱颖而出。此外,该街道以"三城同创"为契机,着力推进城区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在对城区环境卫生秩序进行彻底的综合整治外,还多方筹措资金,对辖区内的路灯、路面、下水道、绿地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修建和完善,城区呈现出"洁、美、绿、齐、畅"的亮丽景象。

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外商纷纷落户。已有一大批服装、电子、家具等行业的外资企业入驻蓉江,其中签约资金达200万美元的也门穆格比利制衣有限公司是落户南康区的首家中东企业,为南康服装业进军中东市场打开了突破口。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蓉江街道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对接融入"理念和争先创优意识,着力优化"软硬"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生态蓉江、创业蓉江、富裕蓉江、和谐蓉江,努力争当南康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3]

经济发展

该街道紧紧围绕"对接、融入"战略和"建设富裕蓉江、创业蓉江、生态蓉江、和谐蓉江"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街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人才、市场、信息、人流等方面的优势,实行全民创业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着力做大做强家具、服装、矿产品、食品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商业、电子、餐饮、卫生、中介、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推动了内生型经济与外生型经济的融合发展,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大幅攀升。全街道有个体私营企业4639户,其中2010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24户,私营企业67家,全街道企业实现总产值181368万元。在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该街道还大力推进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等各项事业,辖区拥有良好的科教、文化、卫生、体育资源,"两基"教育普及率达100%,居民就业率达95%,最低生活保障网络覆盖城乡,基本实现了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辖区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上升。

产业发展

该街道依托区位优势,在城乡大力发展以家具、服装、食品、矿产品为主的工业产业,以商业、电子商务、餐饮、文化、中介、现代物流为主的服务业,以蔬菜、脐橙、花卉、生猪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上述四个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加工企业逾千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城区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城郊型农业渐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桥口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的面积达1000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华山村为中心的年出栏3万头的生猪饲养基地及以麻田村为中心的面积超2000亩的果业基地。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街道共完成乡村水泥公路65公里,不仅村村通了水泥路,甚至大部分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各村交通实现了大循环,90%的村开通了公交车。新村点85%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卫生厕,兴建羽毛球场、健身小广场、休闲小花园等运动休闲场所14个,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并先后建立了岭下村、莲花村岭孜上、麻田等9个精品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以各村公路为轴心的连点成线新农村建设点群落,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崭露新姿。[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