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蓉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蓉江街道位於贛州市南康區中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323國道穿境而過,距105國道、京九鐵路0.5公里,距贛州黃金機場僅半個小時車程。街道市場繁榮,商賈雲集,經濟活躍,有享譽省內外的成衣市場和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商業街,是南康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街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總面積39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人,下轄8個社區、11個行政村。[1]

簡介

蓉江街道辦事處位於南康區中心,是南康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39平方公里,下轄蘇步西街、蘇步東街、泰康西路泰康中路、金贛、東門、西門、嶺背、金贛西和金贛北等10個居委會,葉坑、洋壩、蓮花、大樹、稍江、西華、華山、蘇茅、嶺下、麻田、橋口等11個村,常住人口17萬人。[2]

蓉江http://img.youtx.com/guide/201306/18/588/f77f3d764ee3b392650f57ec8f3ee4e2.jpeg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游天下網

歷史沿革

以駐地村命名。1929年始設蓉江鎮,1958年建紅旗公社,1959年名蓉江公社,1961年復設蓉江鎮。1997年,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東街、西街居委會和東門、西門、嶺背3個行政村。2003年,撤銷蓉江鎮、金雞鎮和西華鄉,調整設立蓉江街道、東山街道。

優勢

蓉江街道辦事處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境內有享譽省內外的南康成衣市場和全省納稅明星企業贛南捲菸廠,各類商場、店鋪鱗次櫛比,擁有個私企業3606家。蓉江街道在致力發展商貿服務業的同時,也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已形成食品、服裝、家具、礦產品四大支柱產業,以蔬菜、生豬、花卉為主的農業產業初具規模,並湧現出一大批米麵、糧油、腐竹等農產品加工業。如今,已形成以橋口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為中心、輻射周邊華山、蓮花、西華等村面積超千畝的蔬菜種植基地,湧現較大規模的花木場3個,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戶120多戶。

蓉江街道辦事處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對接長珠閩、融入主城區"的主戰略,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在農村大力實施"五新一好"(建設新村莊、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在城區着力開展"三城"(省級衛生城、園林城、文明城)同創活動。通過着重在各村全面鋪開"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和環境綜合整治,農村髒亂差現象明顯改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100%的村實現了通水泥路、70%的村開通了公交車,並有4個村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去年以來,蓉江街道積極鼓勵和引導村民改建無塔式電動水井和水沖式戶廁,50%的農戶已通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廁,該街道還大力提升農村的文化品味,興建羽毛球場、健身小廣場、休閒小花園等運動休閒場所7個,一批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文明進步的生態新村脫穎而出。此外,該街道以"三城同創"為契機,着力推進城區的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工程,在對城區環境衛生秩序進行徹底的綜合整治外,還多方籌措資金,對轄區內的路燈、路面、下水道、綠地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修建和完善,城區呈現出"潔、美、綠、齊、暢"的亮麗景象。

良好的投資環境引來外商紛紛落戶。已有一大批服裝、電子、家具等行業的外資企業入駐蓉江,其中簽約資金達200萬美元的也門穆格比利製衣有限公司是落戶南康區的首家中東企業,為南康服裝業進軍中東市場打開了突破口。新的歷史機遇面前,蓉江街道將進一步牢固樹立"對接融入"理念和爭先創優意識,着力優化"軟硬"環境,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着力打造生態蓉江、創業蓉江、富裕蓉江、和諧蓉江,努力爭當南康經濟社會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排頭兵。[3]

經濟發展

該街道緊緊圍繞"對接、融入"戰略和"建設富裕蓉江、創業蓉江、生態蓉江、和諧蓉江"的工作思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統籌發展的理念,充分發揮街道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人才、市場、信息、人流等方面的優勢,實行全民創業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着力做大做強家具、服裝、礦產品、食品等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商業、電子、餐飲、衛生、中介、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推動了內生型經濟與外生型經濟的融合發展,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大幅攀升。全街道有個體私營企業4639戶,其中2010年新增個體工商戶324戶,私營企業67家,全街道企業實現總產值181368萬元。在一手抓經濟建設的同時,該街道還大力推進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和諧社會等各項事業,轄區擁有良好的科教、文化、衛生、體育資源,"兩基"教育普及率達100%,居民就業率達95%,最低生活保障網絡覆蓋城鄉,基本實現了小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轄區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幅上升。

產業發展

該街道依託區位優勢,在城鄉大力發展以家具、服裝、食品、礦產品為主的工業產業,以商業、電子商務、餐飲、文化、中介、現代物流為主的服務業,以蔬菜、臍橙、花卉、生豬為主的城郊型農業。上述四個主導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已初具規模,加工企業逾千家,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城區第三產業繁榮發展,區域性商貿中心初步形成。城郊型農業漸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橋口村為中心輻射周邊村莊的面積達1000千的無公害蔬菜基地,以華山村為中心的年出欄3萬頭的生豬飼養基地及以麻田村為中心的面積超2000畝的果業基地。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全街道共完成鄉村水泥公路65公里,不僅村村通了水泥路,甚至大部分村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各村交通實現了大循環,90%的村開通了公交車。新村點85%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衛生廁,興建羽毛球場、健身小廣場、休閒小花園等運動休閒場所14個,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並先後建立了嶺下村、蓮花村嶺孜上、麻田等9個精品示範點,初步形成了以各村公路為軸心的連點成線新農村建設點群落,一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嶄露新姿。[4]

參考文獻